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桌面下载| 邮箱登录| 论坛注册| 人员查询|
您的位置 首页 > 环境生态 >正文

这波寒潮啥时结束,近几年气候为何更爱“走极端”?

发布时间:2024-01-22 来源:中国环境网 作者:牛秋鹏 编辑:吕亚静

  对我国和全球来说,2023年都是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暖年份,打破了2016年的最暖纪录。

  不过,与最暖相伴的,是去年入冬以来寒潮带来的强降温,令“今冬是冷冬还是暖冬”再成热门话题。

  2023年11月初,全国683个气象观测站最高气温突破当地11月历史极值。随后,特别是12月,寒潮天气多次携风带雪席卷而来。

  刚宣布完“最暖年份”,今年1月上旬,我国大部地区气温也较常年同期偏高,首场寒潮就强势来袭。

  从“火箭式”升温到“断崖式”降温,近几年的天气气候为啥喜欢上了“走极端”?

  南方多地开启“暴雪模式”

  今年首场寒潮横扫我国中东部地区,南方接过降雪“接力棒”。其中,贵州、湖南、江西等地出现雨雪冰冻天气,降雪量级达大到暴雪,局地大暴雪。中国气象局日前已启动重大气象灾害(寒潮)四级应急响应。

  为何南方会出现忽冷忽热的“过山车”式气温起伏?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告诉记者,我国前期冷空气势力比较弱,路径偏北,主要以影响北方地区为主,影响我国南方地区的冷空气势力都比较弱,所以造成南方地区的气温逐渐升高,相比常年明显偏高。

  “南方地区气温出现较大幅度下降,这与冷空气活动的阶段性特征有关系。”马学款解释,此次寒潮的主要特点是影响范围比较广,而且部分地区的降温幅度比较剧烈,和以往一月的寒潮特点大致相同。但此次冷空气南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受逐渐分裂带来的影响。

  自去年入冬以来,我国已经历多轮寒潮,特别是连续两个月,均出现前期持续偏暖显著,中下旬急剧降温的现象。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军认为,此轮寒潮虽不及去年12月的强度,但影响范围广,且重点影响南方地区,从整体来看,最低气温降温幅度相对来说比最高气温降温幅度要显著。

  “江南、华南、贵州等地将出现此次寒潮过程的气温最低值,南方地区将出现雨转雪的过程。待1月23日寒潮结束后,最低气温0℃线将南压至广西北部和广东北部。”孙军表示,此次冻雨不是很强,但也要注意对交通运输、能源供应、电力传输等方面的不利影响。

  1月26日,我国春运将开始。国家气候中心预测,春运期间,我国大部地区气温整体接近常年同期到偏高,但起伏大。

  此外,预计春运期间,影响我国的冷空气较为活跃,但强度总体偏弱,仍需注意冷空气间歇期间可能出现雾、霾等低能见度天气及其对交通运输及人体健康的影响。

  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正研级高工冯蕾建议,公众在春运返乡或出行时,要做好防寒保暖工作,防范降雨降雪降温、道路湿滑以及大风天气的不利影响。特别是在高海拔山区驾车出行的人员,要注意防范雨雪冰冻、道路湿滑的不利影响,同时要及时关注天气预报信息,合理安排出行。

  极端天气已成新常态

  进入数九寒天的“四九”后,冷空气强势出击,寒潮导致气温“大跳水”。

  日前,2023年国内外十大天气气候事件评选结果揭晓。其中,“2023年全国平均气温再创历史新高”与“12月强寒潮创多地低温与积雪新纪录”同时上榜。

  说好的“最暖年”,为何还会出现大范围低温?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表示,这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系。他认为,全球变暖使极端暖事件增加,极端冷事件减少,但极端冷事件强度并未减弱,这是科学事实。

  寒潮如此强烈,也与北极地区急剧变暖有密切的关系。

  根据日前发布的《2023年北极报告单》,人类活动引起的大气、海洋和陆地变暖正在影响整个北极地区的社区和生态系统,这一地区变暖速度比全球其他任何地区都快。

  记者了解到,过去,由于赤道与极地之间存在巨大温差,促使极圈外围形成了一圈强劲的西风,约束着极地的冷空气。然而,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北极地区的极速增温,导致与中低纬度气温差减弱,难以维持强大的西风急流,极地涡旋内的冷空气更容易分裂南下。

  “冷气团一旦偏离极区位置,使得高纬度强冷空气容易向南侵袭,寒流暴风雪、寒潮强冷空气时有发生,冬季就会出现所谓的‘暖北极冷欧亚’现象。”周兵说。

  这一现象,直接导致不仅我国,还包括欧美多国在内从异常温暖到极端寒冷,并“冷”破纪录。

  值得关注的是,极地涡旋带给欧洲的影响,并不止于寒潮和暴风雪,还会有持续暴雨和大风。

  从2023年12月到2024年1月上旬我国与欧洲的“寒潮日历”来看,似乎有一种“跷跷板”式的规律。这中间有无关联?

  中央气象台正高级工程师马杰表示,单从极地涡旋影响的角度来看,当极地涡旋偏西,那么就可能出现欧洲冷、我国暖的状况;反之,如果极地涡旋偏东,那也有可能欧洲暖、我国冷。

  但如果多个极地涡旋系统同时在中高纬度活动,并同时影响我国与欧洲,也会像现在所经历的,两个区域同时偏冷。

  “极端天气是一种新的常态。”周兵认为,全球变暖会加剧水循环,同时显著影响降水空间分布,极端降水事件变得更强、更频繁。此外,极端高温天气是我国气候的主旋律。

  寒潮天气是否“打脸”厄尔尼诺?

  受厄尔尼诺事件影响,并叠加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2023年“全球沸腾”。

  当前,一次中等强度厄尔尼诺事件已经形成,并将持续到今年春季。对我国而言,厄尔尼诺的发生常常导致南方降水偏多,北方偏暖,出现暖冬的概率较大。

  然而,多轮寒潮天气,一来就这么冷,让大家又产生了疑虑:说好的暖冬去哪儿了?

  周兵告诉记者,厄尔尼诺并非等同于暖冬。无论是冷冬还是暖冬,评判的是一整个冬季的冷暖状况,一时的冷暖并不能代表整个冬季的冷暖情况,大家也不能通过一场寒潮或者一段时间偏暖就武断地下结论。

  此外,偏暖也与暖冬也不是一回事。比平均状况偏高就可以说是偏暖,暖冬则有严格界定标准,偏暖的年份并非都是暖冬年。

  根据历史数据统计分析,厄尔尼诺背景下我国冬季气温总体偏暖,但阶段性冷空气活动较为频繁,也就是说冷暖起伏比较明显。

  比如,2016年冬季,受超强厄尔尼诺影响,虽然是1951年以来最暖冬季,但仍遭遇了4次大范围冷空气过程,局地降温幅度超过16℃。

  “所以说,厄尔尼诺事件并不排除冬季没有强降温和寒潮天气,寒潮并未‘打脸’厄尔尼诺。”周兵指出,历史上也多次出现,即使在暖冬,也会有阶段性的冷,寒潮和大雪纷飞的场景都不会缺席。

  周兵进一步提醒,综合考虑厄尔尼诺和气候系统其他因素的影响,预计2024年1—2月(后冬),我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但阶段性冷空气活跃,防范寒潮对我国造成的复合型灾害的思想和措施不能放松。

  冷暖转换如此急剧,多次的气温“过山车”,或许让大家意识到,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更加剧烈的气温震荡变化正在更频繁地出现,越暖就意味着更剧烈的降温。不断上演的“大寒大暖”极端现象,对普通人来说,也会大大增加感冒的风险。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经济与法》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归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本网已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经济与法》。如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作品,请致电:17600944777。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经济与法)的稿件作品,均转载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互联网信息传递,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投稿邮箱:zgjjyfw@163.com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广告报价| 版权声明

Copyright©2010—2022 经济与法  www.zgjjyf.com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邮箱:zgjjyfw@163.com 《经济与法》版权所有,未经合法授权禁止复制、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京ICP备:12022782号-3  公安备案: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