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桌面下载| 邮箱登录| 论坛注册| 人员查询|
您的位置 首页 > 食品安全 >正文

找出食品安全“病根”所在

发布时间:2023-07-19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 编辑:刘铮

  7月17日,有学生反映广州某职校食堂饭菜吃出异物,怀疑为安全套,校方回应称“为鸭眼球膜”,此事迅速引发网络热议。

  对于校方的回应,许多网友并不买账,将其与前段时间引发关注的“鼠头鸭脖”事件联系在一起。尽管本次事件尚未有定论,但话题自带“招黑”体质,质疑的声音迅速占领了舆论场。也有部分网友认为图片经放大处理,参照餐盘凹槽处的常规大小,异物尺寸与安全套有一定出入。“鸭眼球膜”的说法有一定合理性,但尚不能排除是其他橡胶制品,事件本身尚无定论,仍需静待检测结果。

  在讨论“异物是什么”时,我们究竟在关心什么?揣度“学校有无瞒报”“背后有无猫腻”,更多聚焦在“程序正义”的判断上,借此机会抖机灵,发泄个人情绪,对事件推进的作用着实有限。而拨开互联网“吃瓜”和“段子”的表象,讨论的真正焦点应集中于频发的食品安全问题上,集思广益寻找对策。学校食堂关系到广大学生群体的饮食质量,要确保“吃得放心”,需要更为强力的监督管理机制介入。

  胶套混入餐盘显然是严重问题,鸭眼球膜该不该端上餐桌、是否符合对应菜品的出餐标准,同样值得关注。如今对异物成分进行鉴定,除了要回应涉事学生和网民的质疑外,也要查明异物混入餐盘的具体过程,明确人员之间的责任归属,找出食品安全的“病根”所在。不能只满足于得出一个“干巴巴”的结果,而忽视了深层次的管理问题。当前阶段,部分食堂管理漏洞仍存,确保食品安全的工作没能做到前面去,缺少监督、过度依赖事后监督等问题更加凸显,涉事食堂的问题并非存于一隅,而是必须引起重视的共性问题。

  正如通告中所言,“食品安全无小事”。18日上午,属地市场监管部门已责令涉事食堂关闭,密切监视学员身体状况,并妥善封存检验样品移交第三方机构。我们乐见相关部门雷厉风行的处理速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也期待后续调查能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下展开,尽快给涉事学生和关心此事的网友一个负责任的交代。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经济与法》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归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本网已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经济与法》。如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作品,请致电:010-65776990。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经济与法)的稿件作品,均转载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互联网信息传递,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投稿邮箱:zgjjyfw@163.com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广告报价| 版权声明

Copyright©2010—2022 经济与法  www.zgjjyf.com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邮箱:zgjjyfw@163.com 《经济与法》版权所有,未经合法授权禁止复制、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京ICP备:12022782号-3  公安备案: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