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香飘飘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香飘飘)公布了2021年第三季度报告。前三季度香飘飘营收同比提升4.29%,但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则下滑11.45%,尤其香飘飘第三季度甚至营收净利双双下滑。
根据第三季度报告,香飘飘年初至第三季度末实现营业收入19.74亿元,同比增加4.29%,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939.55万元,同比下滑11.45%,可见今年前三季度香飘飘出现了增收不增利的尴尬状况。
而香飘飘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8.86亿元,同比下滑1.7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2亿元,同比下滑6.20%,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7572.95万元,同比大幅下滑20.02%。
实际上,自2019年以来,香飘飘的业绩就已经表现出了颓势,2018-2020年,香飘飘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分别为23.13%,22.36%,-5.459%,净利润增长率则分别为17.53%,10.39%,3.150%。
“双轮”战略失利,即饮产品营收下滑
而分析来看,近年来以喜茶、奈雪的茶、蜜雪冰城等品牌为代表的新茶饮崛起,显然对主营固体冲泡产品的香飘飘造成了市场冲击。尽管数据显示,2012年至2020年,香飘飘连续9年位居杯装冲泡奶茶市场份额第一,但面对着新茶饮冲击以及固体冲泡市场面临增长瓶颈的内忧外患之下,香飘飘也开始对即饮产品进行发力,先后推出果汁茶、“兰芳园”系列液体奶茶等,形成固体冲泡与即饮“双轮”驱动。而在此前香飘飘2020年度业绩说明会上,香飘飘董事长蒋建琪也再次强调,2021年,公司会继续大力推进“双轮驱动”战略的实施。
但“双轮驱动”战略的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数据显示,2020年,香飘飘冲泡类业务实现营业收入30.67亿元,同比增长4.48%,而即饮类业务实现营业收入6.57亿元,同比大幅下滑34.62%;而从毛利率上看,冲泡类产品毛利率为40.61%,即饮类仅为18.35%。而根据香飘飘2021年第三季度主要经营数据公告显示,冲泡类业务营收增长9.05%,而即饮类业务营收则下滑7.56%。
结合数据分析,香飘飘冲泡类业务仍然维持着小幅增长,但即饮类业务却持续下滑,同时即饮产品营收占总营收比例不高,同时叠加较低的毛利率,难以对香飘飘的业绩作出显著贡献,此前香飘飘制定的“双轮驱动”战略已经失衡。
进军功能性食品,试图跨界破局
在公布2021年第三季度报告前一日,香飘飘还发布了一份《香飘飘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关于签订合作协议的公告》。
公告中香飘飘表示,基于对中国市场健康营养补充剂类产品、功能性食品及功能性饮料的潜在需求和市场机会,以及培育和挖掘相关功能性食品、功能性饮料业务增长线的共识,香飘飘与厦门金达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宁波梅山保税港区宣映云浩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将共同投资成立两家合资公司,分别进行LEAN BODY产品在中国市场的研发、生产及销售业务,共同开拓中国健康营养补充剂及相关功能性食品及功能性饮料市场。
而根据介绍,LEAN BODY为美国Labrada Bodybuilding Nutrition, Inc.(简称Labrada)旗下品牌,LEAN BODY即饮高蛋白营养奶昔产品此前多次获得美国烹饪学院的金奖以及美国国家食品营养协会的民众优选奖。而厦门金达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则通过全资子公司持有Labrada公司30%股权,并拥有LEAN BODY在中国境内商标权。
简而言之,香飘飘此次将跨界进军功能性食品。实际上,这也并非香飘飘首次跨界,2020年7月,香飘飘提交了“香飘飘·一餐轻食”的商标申请,似乎准备进军代餐领域。2020年9月,香飘飘提交了 “香飘飘莫吉托”“香飘飘朗姆”商标申请,则引发了香飘飘要做酒精饮料的猜测,但除了申请商标引发了舆论猜测之外,并没有实质性进展。
而对于香飘飘跨界推新谋破局,行业人士也并不看好,“香飘飘主业继续亏损是必然的,因为它整体老化的情况比较严重,从品牌老化、产品老化,到渠道老化、团队老化、客户老化、场景老化、体系老化,香飘飘存在的问题太多,虽然其也推出了一些新产品,但是这些新产品并不足以去支撑香飘飘未来的发展。而且从整体上看,冲调类还是属于香飘飘的主要部分,但是整个冲调类又已陷入天花板效应,也陷入了消费疲劳的周期。”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经济与法》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归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本网已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经济与法》。如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作品,请致电:010-65776990。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经济与法)的稿件作品,均转载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互联网信息传递,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投稿邮箱:zgjjyfw@163.com
热点阅读
热点图文
Copyright©2010—2022 经济与法 www.zgjjyf.com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邮箱:zgjjyfw@163.com 《经济与法》版权所有,未经合法授权禁止复制、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京ICP备:12022782号-3 公安备案: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