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桌面下载| 邮箱登录| 论坛注册| 人员查询|
您的位置 首页 > 舆情观察 >正文

AI“复活”逝者行不行?

发布时间:2024-04-13 来源:法治网舆情中心 作者: 编辑:吕亚静

  近期,知名音乐人包小柏“用AI复活女儿”登上热搜,温情画面令无数网民动容。近年来,使用AI技术“复活”已故亲人的新闻不时出现。据媒体报道,AI“复活”亲人已形成产业链,有技术团队半年多帮助了600多个家庭实现“在线团圆”,未来可能带来万亿级别市场。舆论认为,这项新兴技术蕴含的社会价值具有一定积极意义,同时也面临着道德伦理和法律法规的双重审视。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舆论认为,新技术的应用不仅带来道德伦理危机,更有诸多法律风险。

  伦理问题层面,红星新闻等媒体文章称,AI技术会打破真实和虚拟的边界,可能会带来现实的“失真”,让人过度沉溺于虚拟的环境中而无法面对现实,或因为社会舆论层面的不理解和偏见产生巨大的精神压力。法律风险层面,上游新闻、澎湃新闻等媒体认为,底层技术的进步催生出了巨大的灰色地带,肖像权侵犯、隐私数据保护、AI诈骗等法律层面的风险不可避免。华东政法大学特聘副研究员邱唐、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副教授郑志峰等专家学者进一步解释,用AI“复活”逝者,可能涉及多重法律风险:一是死者的人格权益,如肖像、声音、隐私、名誉、个人信息等;二是近亲属对死者享有的悼念利益、生活安宁利益等;三是知识产权问题,如已故偶像相关歌曲、影视、著作等知识产权;四是出于营利、诈骗等违法目的,构成刑事犯罪。

  对于新技术的法律风险及监管空白,业界建议加强法律规则指引。

  (来源:上游新闻)

  一方面,完善规则体系补足监管漏洞。澎湃新闻文章认为,现有法律难以企及的细微之处,可出台新规则,补充漏洞,通过不断“打补丁”形成新领域的规则体系。与事前创设的宏大监管体系相比,这种渐进式“规则补丁”不仅给受害者提供补偿,也能给行业发展留足空间。郑志峰建议,其一,划清数字形象的技术应用边界,明确有些人物、活动、场景不宜进行数字化,如政治领袖、英雄烈士等。其二,明确数字形象的责任规则,坚持谁使用谁负责,强化平台责任。其三,完善数字形象的商业规则,包括知识产权、数据财产权益的归属等。其四,建立数字形象的监督机制,包括算法透明、数据安全、登记备案等。另一方面,制定“软法”指引行业自律。上海大学法学院教授陈敬根认为,画出底线和红线的“硬法”固然不可缺位,但为了弥补立法的滞后性,当前在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应提倡设立更多的“软法”,即通过行业协会、团体组织等自发制定的规则,产生集体约束力,由此在法律底线之上起到行业监管的作用。上海政法大学教授张继红也建议,更加重视人工智能领域的行业自律,通过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引导产业发展,以场景化的标准指引企业做好人工智能合规工作。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经济与法》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归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本网已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经济与法》。如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作品,请致电:17600944777。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经济与法)的稿件作品,均转载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互联网信息传递,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投稿邮箱:zgjjyfw@163.com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广告报价| 版权声明

Copyright©2010—2022 经济与法  www.zgjjyf.com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邮箱:zgjjyfw@163.com 《经济与法》版权所有,未经合法授权禁止复制、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京ICP备:12022782号-3  公安备案: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