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桌面下载| 邮箱登录| 论坛注册| 人员查询|
您的位置 首页 > 法治前沿 >正文

与犯罪分子斗智斗勇 这位坚守国门的“幕后猎手”有奇招

发布时间:2023-06-17 来源:人民网 作者:郝萍 周静圆 编辑:刘铮

  他长期奋战在国门口岸重大案件侦办一线,依法向出入境违法行为亮剑,捣毁跨境犯罪团伙,缉获潜逃海外要犯,锁定危害国家安全嫌疑人……

  他叫谷有琪,现任上海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上海机场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执勤十五队警务技术一级主管,一位在国门口岸与犯罪分子斗智斗勇的“幕后猎手”。由于工作隐秘,他每次“亮相”都只能以背面示人,“尽管每次出镜都要被挡着脸,但能尽己所能为维护国家安全做点事,值得!”

  谷有琪因表现优异,工作成绩突出,2022年获“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荣誉称号,2023年4月获评全国移民管理机构第二届十大国门卫士。

  谷有琪背影照。上海机场出入境边防检查站供图

  细致入微

  创立“谷式绣花”技战法

  鉴别出入境证件真伪,是边防检查一线移民管理警察的基本技能之一。

  2007年,刚入警的谷有琪被分配至上海机场边检站前台查验岗位,每天都要面对纷繁复杂的出入境证件、案件。然而,他却逐渐在看似机械枯燥的工作中找到了乐趣,迷上了证件研究。

  谷有琪一有时间就泡在办公室,对着电脑钻研比对各类证件信息。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他摸索出“证件鉴别+信息研判”的“谷式绣花”技战法——大量分析出入境证件特征,总结鉴别证件真伪技巧;“扫描”各类数据,为出入境人员全面“体检”。

  “身为一名边检警察,章起章落,事关国家安全和口岸稳定,千钧重担系于己身。”谷有琪说。

  2016年12月,他在浏览证件信息时,发现东南亚某国商人所持护照资料页的一组数字编码排列方式异样,经细致比对,却并未发现任何伪假嫌疑。“不是假证,就可能是骗领。”于是,他立即与相关单位取得联系,经查证,这名商人原系中国内地人员,因涉嫌经济诈骗,偷渡出境并非法获取外籍身份。

  谷有琪顺着此人的线索,一步步检索排查,最终锁定10余本类似证件。持有者都是冒用国外去世人员身份,骗领该国真实护照,其中有一人曾被浙江、广东等多地警方通缉,涉嫌金融诈骗金额高达10亿元。

  抽丝剥茧

  从海量信息中找到突破点

  在执勤十五队副队长王惠斌的眼中,谷有琪是一个敏锐、执着的人。他回忆,2021年10月,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移民管理警察在检查旅客班某的个人物品时,发现了涉及敏感内容的纸条。面对询问,班某拒不交代任何信息,情况一时陷入僵局。

  “你不说,就让证据说话!”谷有琪立刻对其相关信息进行筛查,在短时间内便找到了班某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的线索。当谷有琪把照片等线索摆在班某面前时,班某的心理防线瞬间被击溃,立刻交代了自2010年起多次参与由境外人员组织的危害国家安全的违法犯罪事实。

  “我们在案情吃紧、难以突破时,都会第一时间向谷有琪发送排查信息。”王惠斌说。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对数字敏感的谷有琪总能在海量信息中,找到与案件最有关联的那一个。“在我眼里,一条信息,就是一根丝线,我就是要用丝线,绣出嫌疑人样子。”截至2021年12月,他通过信息研判,发现各类变换身份在逃人员300余名,涉案金额高达300多亿元。

  谷有琪(左一)与同事连夜分析案情。上海机场出入境边防检查站供图

  深入“敌后”

  端掉违法犯罪组织

  谷有琪告诉记者,每当遇到疑难案件如同解题,“每一轮假设、排查、验证、分析都在不断接近事实真相和案件核心,当解开一道题目、攻克一起案件,内心总是无比舒畅。”

  2021年5月,一起公安部督办的打击偷越国(边)境违法犯罪的专案陷入侦办瓶颈。因案件涉案人员众多且犯罪分子作案地点隐蔽,必须要有人打入“蛇头”老巢,才能将其彻底拔除。

  经上级机关批准,擅长信息研判的谷有琪被派往西南边境,参与专案侦办。一到目的地了解完情况后,他便进行大量走访,摸清了该犯罪团伙境内组织的基本架构脉络及偷渡路线。待时机成熟,他联合当地警方一举查获20余名偷越国(边)境人员和10余名组织者。

  谷有琪乘胜追击,继续发挥自身优势,迅速开展摸排,第一时间掌握了该偷渡集团的幕后“高层”身份,并锁定潜逃境外的幕后组织者,成功协助侦破此专案。

  “再狡猾的狐狸也逃不过猎人的眼睛!”从警16年,谷有琪秉持“细致、精致、极致”的工作作风,把自己磨砺成“绣花侦探”,守卫着国门口岸的平安稳定。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经济与法》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归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本网已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经济与法》。如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作品,请致电:010-65776990。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经济与法)的稿件作品,均转载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互联网信息传递,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投稿邮箱:zgjjyfw@163.com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广告报价| 版权声明

Copyright©2010—2022 经济与法  www.zgjjyf.com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邮箱:zgjjyfw@163.com 《经济与法》版权所有,未经合法授权禁止复制、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京ICP备:12022782号-3  公安备案: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