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部门联合发布指导意见
疫情期间哄抬价格将被严惩
近日,为切实做好保供稳价工作,市市场监管局、市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认定哄抬价格违法行为的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适用范围包括:人民群众维持基本生活所必需的粮油肉蛋菜奶等民生商品;与抗击疫情关系较为密切的口罩、抗病毒药品、消毒杀菌用品、相关医疗器械等防疫用品;生产上述第一项和第二项商品所需的相关原辅材料;为上述第一项和第二项商品提供的运输、交易、配送、摊位出租等相关服务。
根据指导意见,经营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构成哄抬价格行为: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大幅度提高价格的;生产成本或进货成本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大幅度提高价格的;在一些地区或行业率先大幅度提高价格的;囤积居奇,导致商品供不应求而出现价格大幅度上涨的;利用其他手段哄抬价格,推动商品价格过快、过高上涨的。
记者获悉,上述违法行为的具体情形和认定,参照市场监管总局《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查处哄抬价格违法行为的指导意见》相关条款。
涨幅认定标准方面,经营者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线上、线下所有交易渠道销售相关商品有下列情形的,属于哄抬价格行为:成本没有发生明显变化,进销差价率超过2022年4月25日(含当日)前7日内在本交易场所成交、有交易票据的同一商品或同类商品最高进销差价率20%的。确因运输、人工等客观原因,成本发生明显变化的,进销差价以实际成本为基础进行合理确定。2022年4月25日(含当日)前,未实际销售过同一商品或同类商品,或实际交易情况无法查证的,现进销差价率超过原合理进销差价率20%的。
现进销差价率虽未超过原进销差价率20%,但对市场价格秩序造成严重影响的,应综合考虑市场供求状况、主观故意情况和社会危害程度等因素,判断是否构成哄抬价格行为。商品销售单价低于3元且行为未对市场价格秩序造成严重影响的,根据实际情况可以不认定为哄抬价格。
据悉,认定为哄抬价格行为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第四十条、《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第六条等有关规定实施行政处罚。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将重点依法查处造谣惑众、带头涨价、情节恶劣的违法经营者;对典型案例公开曝光,发挥震慑和警示作用;发现经营者哄抬价格的行为涉嫌构成非法经营罪等犯罪的,应当依法移送公安机关处理。
本意见自发布之日起执行,本市行政区域内连续14天无高风险地区确定之日起暂停执行。后续发生新一轮新冠肺炎疫情、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等导致市场供应紧张、价格发生异常波动时,可参照本意见认定哄抬价格行为。参照执行日期和进销差价率计算基准日期以市市场监管局发布全市性专项提醒告诫并启动应急执法之日为准。(记者 曹政)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经济与法》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归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本网已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经济与法》。如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作品,请致电:010-65776990。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经济与法)的稿件作品,均转载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互联网信息传递,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投稿邮箱:zgjjyfw@163.com
相关阅读
热点阅读
热点图文
阅读排行
Copyright©2010—2022 经济与法 www.zgjjyf.com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邮箱:zgjjyfw@163.com 《经济与法》版权所有,未经合法授权禁止复制、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京ICP备:12022782号-3 公安备案: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