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桌面下载| 邮箱登录| 论坛注册| 人员查询|
您的位置 首页 > 法治前沿 >正文

战“疫”风“警”线 | 抗疫幕后——你不知道的另一战场

发布时间:2021-08-19 来源:神州网 作者:赵京亚 编辑:武帅帅

  本网河南讯(文/图 庞国强 王猛)“德尔塔”变异毒株在郑州蔓延以来,新密市公安局刑侦大队党总支民警逯少丽和同事们主动请缨,加入刑侦大队第二党员先锋突击队,前往新密市疫情防控风险排查小组支援,参与中高风险地区返回郑州市人员的排查核实工作。

  旭日东升,无所不知“百事通”

  “你好,我们这里现在被封了,家里已经没有菜了,我可以出门买菜吗?”

  “您可以尝试联系一下物业或居委会。”

  “我的车该年审了,现在小区不让出,你给他们说一下呗!”

  “请不要着急,现在交管业务应该可以申请延期办理,详情请您拨打当地车管所电话。”

  “我昨天哪都没去,我的健康码怎么变成黄色了?”

  “您近期是否按时做核酸检测?如果还有其他疑问可以随时拨打12320郑州卫生健康热线咨询。”

  ……

  面对群众的提问,逯少丽和同事们基本都能对答如流。不是因为他们从事过这些行业,完全是因为紧迫的现状,硬生生把这群刑警逼成了广知车驾、户籍、医疗等各个方面知识的“全能战士”。

  刚到风险排查工作小组的前一个星期,正是疫情防控的最关键时期,逯少丽与同事们每天不停地拨打电话,每打完一个电话还要将相关数据录入系统,经常忙到凌晨3点多。为了节约时间,都是在办公室打地铺和衣而睡,短暂休息三、四个小时后,又迅速投入到第二天的战斗中,在疫情防控幕后“战场”奋战着。

  艳阳高照,持续上演“窦娥冤”

  “骗子,我什么都不会告诉你的”

  “请您听我说完,我们真不是诈骗电话”

  “你们工作人员怎么会用手机给我打电话”

  “因为我们的座机有限,所以我们只能用自己的手机开展工作”

  “喂……喂……”

  “您所拨打的电话已关机。”

  每一天,这样的对话都会重复上演。群众的不理解、不配合无疑像是一盆凉水浇在身上,每次被误认为是“骗子”时,逯少丽都会默默安慰自己:这是好事,说明群众都接受到反诈宣传了,警惕性变高了,这至少表明我们在反诈方面的工作取得了实效,这点委屈不算什么。然后,把这些电话标上记号,晚一会再用别的号码重新联系。

  为了尽快将人员的信息和行踪核查清楚,逯少丽和其他同志都尽量少喝水,目的就是为了减少上厕所次数,有的同事已经嗓子沙哑、喉咙发炎,吃上一把药,继续坚持在电话终端。中午13时50分,逯少丽像往常一样趁着打电话空隙,抓紧时间吃午饭,这时在姥姥家居住的女儿发来了视频电话,逯少丽楞了一下,最终还是按下了“拒绝”。她想,今天抓紧工作,晚一会没那么忙了再给女儿回过去。

  夜阑更深,无怨无悔“孺子牛”

  不知不觉夜已深,逯少丽想起了中午的视频电话,打开微信想回拨过去,看了下表,已经半夜12点,把拿起的手机又放了下来,自己默默地流下眼泪。一旁的同事看在眼里,轻声问道:“你已经20多天没见到女儿了,不想她吗?”逯少丽说:“当然想啊,但是郑州现在正是最艰难的时候,刚遭受一场特大暴雨,紧接着又承受疫情防控的重大压力,我们作为人民警察,又是党员,这时候哪还顾得上小家啊。”

  逯少丽也是“双警”家庭,丈夫在航空港区公安分局工作,女儿刚上幼儿园。按照“从优待警”政策,她可以在晚上不忙的情况下适当回家照顾孩子,但是她在单位连续备勤的20多天里,从没有提出任何特权要求,而是选择与同事一样,默默付出、默默奉献,只为对得起头顶的警徽。

  此时,正是群众沉睡之际,逯少丽稍稍向同事吐露了一下心声后,又把目光转向电脑,平台依然在不断下发数据,群众挂电话、不配合、关机、拒接的数量也在不断上升,大家只能耐心地一遍又一遍向群众打电话、做解释工作,希望把数据尽快核查清楚。两个多小时又过去了,逯少丽在凌晨收工时,偶尔和同事们开上几句玩笑,坐了一天,腰酸背痛腿涨感全被这时的困意驱散,顾不上洗漱,大家纷纷拿出自己心爱的“趴趴”垫,立即瘫卧在地上:“今晚运气不错,没有响起‘午夜凶铃’”。

  自8月1日以来,这样的工作已经复制了十几天,也许单调乏味,但是作为刑警,就要成为多面手,不但可以打击犯罪,同样也能忍受枯燥,耐下性子防范风险。他们必须要在这张无形的大网中抽丝剥茧,确保不错过一条线索,不遗漏任何一个密切接触者,才能够达到“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防疫效果。

  新一轮疫情防控阻击战已经打响,新密公安会一如既往地全力以赴、守土尽责,终将战胜疫情,守的云开见日出!

  供稿单位:新密市公安局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经济与法》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归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本网已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经济与法》。如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作品,请致电:010-65776990。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经济与法)的稿件作品,均转载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互联网信息传递,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投稿邮箱:zgjjyfw@163.com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广告报价| 版权声明

Copyright©2010—2022 经济与法  www.zgjjyf.com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邮箱:zgjjyfw@163.com 《经济与法》版权所有,未经合法授权禁止复制、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京ICP备:12022782号-3  公安备案: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