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河南讯(文/图 庞国强 王猛)杨磊,现任新密市公安局米村派出所和盛家园警务室社区民警,他在工作中时常说“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杨磊。”在七月抗汛、八月防疫重大突发事件面前,再次带给和盛家园乡亲们莫大的安全感。
核酸检测 绸缪在前“疫”无反顾
8月1日,新密开展第一次全民核酸检测工作。杨磊立即放下手头其他工作,到和盛家园核酸检测点,组织党支部成员及56栋楼的楼长召开部署会。
“要充分发挥楼栋长的作用。把规章制度建立起来,检测速度就能更快,我们也有更多的时间去服务行动不便和不会使用手机的人。”他说。
拉警戒线、摆放反光锥、粘贴一米安全线……检测开始前,杨磊提前到现场进行布置。
当日下午,杨磊一直拿着大喇叭跑前跑后,身上的警服湿了干,干了又湿。嗓子喊哑了,他喝点水继续喊;脚跑肿了,揉一揉继续跑;喇叭喊没电了,换上电池,继续用。工作人员搬来椅子,让杨磊坐下来休息一会儿,他摆摆手说:“不敢歇,做检测的队伍乱了,想再恢复秩序群众就不相信咱了。”
从8月1日17时到2日中午12时,整个检测过程,在前期细致筹谋和培训的基础上,楼长和志愿者在杨磊的带领下,各司其职。群众从家出来由楼长组织,带到反光锥和警戒线组成的等候区排队。随后,由志愿者按照10人一组,带到候检区站在一米线处等候。楼长和志愿者发现行动不便或者带孩子的群众,立刻通知杨磊,由杨磊带着他们走绿色通道进行检测。现场秩序良好,没有人员聚集,检测速度很快。
附近其他检测点的群众听说该检测点秩序好、速度快,也纷纷前来排队检测。杨磊发现该情况后,当即和村委干部商议,决定再专门开辟一个通道。
就这样,杨磊坚守在和盛家园检测点19个小时,共检测七千多人,承担了米村镇近三分之一的检测任务。
在最后总结工作的时候,米村镇政府领导对杨磊说:“这次核酸检测,你是立了大功了。”
汛前火速撤离群众 灾后快速重建家园
“核酸检测,杨磊提前谋划,现场秩序良好,避免群众拥挤,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前段时间汛期来临,杨磊提前安排撤离群众,保护了俺村民的平安,俺都很感谢他。”和盛家园小区支书说道。
7月19日,杨磊通过上级部门通知及网络新闻平台,得知新密将有强降雨,便时刻关注着和盛家园周边积水量。20日一早,杨磊向和盛家园支部书记询问情况,得知上游已经积水严重,洪水随时都有倾泄下来的危险。杨磊凭借工作敏感度及日常积累,感觉到和盛家园小区有险情,立即安排警务室民辅警通知党支部成员和楼栋长,迅速组织住在地势较低处的居民、商户紧急撤离。一时间,和盛家园小区微信群、电话、大喇叭忙碌起来,杨磊带领民辅警该劝的劝、该背的背、该扛的扛,将不愿离开或者行动不便的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区。中午时分,当群众全部转移出来后,从泗水河上游和伏羲山上倾泄下来的洪流,将小区低洼处的一层楼淹没。由于撤离及时,和盛家园小区无一人涉险。
洪水导致主要道路受损、小区断水断电,没有通讯网络,和盛家园小区成为孤岛。杨磊把处在地势较高的警务室腾出来,让群众作为临时休息场所,并迅速与政府救援部门联系,送来了6台大功率发电机及饮用水、面包、方便面、被褥等基本生活物资。
在灾后重建中,杨磊说“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杨磊”,积极参与并组织社区工作人员清除社区道路淤泥1000余吨,恢复被冲毁道路6000余平方。
成立党组织 降低发案量提升安全感
“我们已经把杨磊当成自家人了,离不开他了”村民王大爷说道。其实,杨磊与和盛家园群众的感情,从该小区成立时就建立了,每当提起杨磊,群众就竖起大拇指。
该小区属于一个拆迁安置区,没有物业,没有人员管理,居住人员情况复杂。2017年小区刚交付使用之初,各种矛盾纠纷、案件频发。发现不稳定因素后,米村派出所当即在和盛家园小区成立警务室,安排杨磊做社区民警。
初来乍到,杨磊深知做好社区工作离不开群众的支持,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走好群众路线,开展的第一步工作便是走访小区居民。走访过程中,杨磊了解了社情民意,增进了警民感情,也逐渐熟悉了小区环境。接下来,杨磊根据掌握的情况,组织民辅警在小区重点区域、关键部位开展昼夜巡逻,提高见警率和管事率,也对不法人员起到警示作用。
巡逻工作取得初步成效,杨磊得到居民的一致称赞。但是,警力有限,为了形成一个长效机制,杨磊把社区的党员召集到一起,在原有村民组织的基础上建立党支部,并推选、挖掘治安积极分子,每栋楼推选出一名楼长,共同参与日常巡逻。经过努力,小区的治安形势明显好转,各种矛盾纠纷、治安、刑事案件逐步下降。2020年至今,和盛家园小区刑事案件保持零发案。
杨磊说:“做为一名社区民警,要时刻想着群众,群众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杨磊。”简单、朴实的话语,却充满无尽的力量,成为保护和盛家园群众坚强的铠甲。
供稿单位:新密市公安局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经济与法》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归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本网已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经济与法》。如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作品,请致电:010-65776990。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经济与法)的稿件作品,均转载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互联网信息传递,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投稿邮箱:zgjjyfw@163.com
相关阅读
热点阅读
热点图文
阅读排行
Copyright©2010—2022 经济与法 www.zgjjyf.com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邮箱:zgjjyfw@163.com 《经济与法》版权所有,未经合法授权禁止复制、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京ICP备:12022782号-3 公安备案: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