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桌面下载| 邮箱登录| 论坛注册| 人员查询|
您的位置 首页 > 环境生态 >正文

12部门出台方案部署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五大行动

发布时间:2022-09-01 来源:新华社 作者:高敬 编辑:张君

  新华社北京8月31日电(记者 高敬)记者31日获悉,生态环境部等12部门近日联合印发《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聚焦流域生态环境突出问题,部署开展河湖生态保护治理等五大行动。

  2021年,黄河干流全线达到或优于Ⅲ类水体,流域水质呈现持续改善态势。行动方案提出,要统筹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加强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有序实施重点攻坚任务。到2025年,黄河流域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稳步提升,干流及主要支流生态流量得到有效保障,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污染治理水平得到明显提升,生态环境风险有效控制,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的格局基本形成。

  从具体指标看,到2025年,黄河流域森林覆盖率要达到21.58%、水土保持率达到67.74%、退化天然林修复1050万亩、沙化土地综合治理136万公顷、地表水达到或优于Ⅲ类水体比例达到81.9%、基本消除地表水劣Ⅴ类水体、黄河干流上中游(花园口以上)水质达到Ⅱ类、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不低于90%、县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要达到90%以上。

  行动方案提出重点开展五大行动。一是河湖生态保护治理行动,推动河湖水生态环境保护、保障生态流量、推进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等。二是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行动,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等。三是城镇环境治理设施补短板行动,推进城镇污水收集管网补短板、综合整治城市黑臭水体等。四是农业农村环境治理行动,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等。五是生态保护修复行动,维护上游水源涵养功能、加强中游水土流失治理、强化下游及河口综合治理和保护修复、强化尾矿库污染治理等。

  行动方案实施中将与“十四五”规划衔接,谋划实施一批生态保护修复的重大工程,同时注重政策创新和试点示范,促进流域经济平稳发展、高质量发展。

  新华社北京8月31日电(记者高敬)记者31日获悉,生态环境部等12部门近日联合印发《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聚焦流域生态环境突出问题,部署开展河湖生态保护治理等五大行动。

  2021年,黄河干流全线达到或优于Ⅲ类水体,流域水质呈现持续改善态势。行动方案提出,要统筹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加强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有序实施重点攻坚任务。到2025年,黄河流域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稳步提升,干流及主要支流生态流量得到有效保障,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污染治理水平得到明显提升,生态环境风险有效控制,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的格局基本形成。

  从具体指标看,到2025年,黄河流域森林覆盖率要达到21.58%、水土保持率达到67.74%、退化天然林修复1050万亩、沙化土地综合治理136万公顷、地表水达到或优于Ⅲ类水体比例达到81.9%、基本消除地表水劣Ⅴ类水体、黄河干流上中游(花园口以上)水质达到Ⅱ类、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不低于90%、县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要达到90%以上。

  行动方案提出重点开展五大行动。一是河湖生态保护治理行动,推动河湖水生态环境保护、保障生态流量、推进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等。二是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行动,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等。三是城镇环境治理设施补短板行动,推进城镇污水收集管网补短板、综合整治城市黑臭水体等。四是农业农村环境治理行动,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等。五是生态保护修复行动,维护上游水源涵养功能、加强中游水土流失治理、强化下游及河口综合治理和保护修复、强化尾矿库污染治理等。

  行动方案实施中将与“十四五”规划衔接,谋划实施一批生态保护修复的重大工程,同时注重政策创新和试点示范,促进流域经济平稳发展、高质量发展。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经济与法》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归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本网已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经济与法》。如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作品,请致电:17600944777。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经济与法)的稿件作品,均转载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互联网信息传递,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投稿邮箱:zgjjyfw@163.com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广告报价| 版权声明

Copyright©2010—2022 经济与法  www.zgjjyf.com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邮箱:zgjjyfw@163.com 《经济与法》版权所有,未经合法授权禁止复制、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京ICP备:12022782号-3  公安备案: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