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桌面下载| 邮箱登录| 论坛注册| 人员查询|
您的位置 首页 > 书画文苑 >正文

磁山文化中的陶盂和支脚

发布时间:2021-09-02 来源:神州网•神州财经 作者:张海江 编辑:刘铮

  磁山遗址出土的盂、支脚、罐、三足钵等一批器物,是我国考古发掘中发现的原始陶器。

  制作陶器是一种专门技术,很可能是由有制陶经验的妇女担任的。她们选用细腻的黏土作为原料,并根据器物的用途对原料进行适当加工。

  陶器的烧制火候据测定:细泥红陶为930℃,夹砂陶为880℃,部分陶器陶色不匀,有红、黑、黄色的斑点。

  陶坯的表面有两种处理方法:一种是磨光,另一种是在陶坯未干的时候,压印绳纹和条纹。


磁山人生活用具 资料图

  本网河北讯(文图 楚国举 通讯员 张海江)磁山遗址出土的陶器均为手制,陶质以夹砂陶为主,泥质陶很少。陶器以素面为主,陶器中40%以上器表饰有纹饰,其中以绳纹的数量居多,编织纹和蓖纹次之,附加堆纹和剔刺纹的数量较少,仅有个别陶器饰指甲纹、蓝纹和方格纹,而附加堆纹为泥条组成的波折弧线、斜线、平行线纹带,最具特色。部分器物还安有乳钉、鸡冠耳、扁耳、半环耳等饰物。剔剌纹在器表上剔剌成小凹点,并组成不同的图案。

  看来,磁山先民当时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审美观念和装饰艺术。磁山文化陶器虽然以夹砂陶为主,但从掺砂情况看,普遍比较均匀,砂的颗粒不多,器物表面一般比较平整,且出现了制作比较精细的细泥红陶,还有少量彩陶。

  陶制品除生活、生产使用的陶器外,还出土了漏斗形器(陶蓍器)、弹丸(陶丸球)、纺轮等。

  陶盂和鸟头形支脚是磁山人的炊具,也是磁山文化的代表性器物。支脚的造型大概从大自然的鸟形得到启发。陶盂放在三个平顶的支架上,鸟头的前伸部分正好托住了盂底的外缘。两者的配合浑然一体,磁山人将三角形稳定性的原理运用于生活的创造中,从而达到了审美与实用的统一。陶器的广泛使用,使磁山人的生活面貌焕然一新。

  盂和支脚是磁山遗址中出土数量最多的器物,约占陶器总数的70%以上,且全部由羼入粗细不一砂粒的泥土制成,表面颜色一般不太纯正,可分红、红褐、黄褐、灰褐色等几种。盂的形状多种多样,口部有圆形的,也有椭圆形的,有直口的、也有侈口或敛口的,有的沿下还附有乳突;腹部有深有浅,外壁有素面的,也有饰绳纹、篦点纹、附加连弧或叠山等纹饰的;但万变不离其宗,整体造型全部为大平底直筒形,总的发展趋势为由高向低、由深向浅演化。


”鸟头形“支脚 资料图

  支脚形制较奇特,是一只仰首挺胸的鸟头或鸡头,有的并以附加乳突、泥条或拍印绳纹、刺剔几何形图案等手法,以显示鸟的眼睛、羽毛等形体特征,只是为了实用将顶部削平而已,且年代越早,顶面越宽,反之则越窄。

  盂是一种多功能器具,既可作盛储器,又可作饮食器,但绝大部分陶盂还是和支脚作为炊具配套使用的,即下以三个平顶支脚将一个平底陶盂托起,用来烧火做饭,其功能约相当于现在的锅和灶。纵观炊具的“家史”,既有复合体的釜和支脚,又有单体的罐及鼎、鬲等,真可谓五花八门、各具特色,但总的来说都与磁山文化的陶盂和支脚有着内在的联系。据有关专家研究发现,以鼎为主要炊具的古代诸文化,其前多数还经过了一个使用支脚的时期。如,黄河下游鲁中南、苏北地区及胶东半岛的北辛、青莲岗文化和邱家庄类型遗存,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长江下游杭州湾地区的河姆渡文化等,在陶鼎产生之前,都曾经历过用陶釜和支脚为主要炊具的时代,然而,就其出现时间来看均晚于磁山文化,由此说来,磁山文化的陶盂和支脚真可以称得上现代活动型炊具锅、灶的“始祖”了。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经济与法》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归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本网已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经济与法》。如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作品,请致电:17600944777。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经济与法)的稿件作品,均转载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互联网信息传递,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投稿邮箱:zgjjyfw@163.com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广告报价| 版权声明

Copyright©2010—2022 经济与法  www.zgjjyf.com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邮箱:zgjjyfw@163.com 《经济与法》版权所有,未经合法授权禁止复制、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京ICP备:12022782号-3  公安备案: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