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桌面下载| 邮箱登录| 论坛注册| 人员查询|
您的位置 首页 > 地方要闻 >正文

安徽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在合肥召开

发布时间:2024-02-21 来源:新华网 作者:周雨濛 编辑:吕亚静

  新华网合肥2月21日电 (周雨濛)2月20日上午,安徽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在合肥召开。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分析安徽“三农”形势,部署今年全省“三农”工作任务。

  会议对获得2023年度全省粮食生产、养殖、农产品加工、农业特色产业10强县和“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10个重点县进行了通报表扬,省领导为受到通报表扬的单位颁发奖牌。

  安徽省委主要负责同志在会上指出,过去一年,省委、省政府切实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位置,乡村振兴工作全面推进,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乡村产业蓬勃发展,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开局有力,农村改革稳步推进,农业强省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会议强调,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重点难点仍在农业农村。做好今年全省“三农”工作,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持续提升粮食生产能力,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彰显徽风皖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勇当新时代深化农村改革的排头兵、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主力军、农业强国建设的先行省,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奋力谱写安徽农业农村现代化新篇章。

  会议强调,学好用活“千万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在抓好重点任务落地落实上狠下功夫。一要坚持大抓基层,在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上取得新成效。全面加强乡镇党委和村级党组织建设,分层分类开展专题培训,切实抓好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切实做好为乡村两级减负工作,真正让农村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精力走村串户,深入到田间地头服务群众。二要坚持守牢底线,在抓好粮食生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展现新作为。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水利建设,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加快建设“千亿斤江淮粮仓”;毫不放松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各项工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三要坚持产业兴农,在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上实现新突破。坚持种养一块抓、粮肉一块抓、头尾一块抓,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大粮仓、大肉库、大厨房”,做强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在优质粮油、绿色果蔬、徽派预制菜、休闲食品等领域打造一批头部企业,实施好“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做大农村电商、乡村旅游、乡村民宿等新产业新业态,强化农民增收举措,引导农民参与产业发展,为他们提供更多就近就地就业机会。四要坚持由点及面,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上迈出新步伐。聚焦“千”与“万”一起抓、“点”与“面”相统筹,狠抓各项政策举措落地见效,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持续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推动“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五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上探索新路径。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以自治消化矛盾,以法治定分止争,以德治春风化雨,持续深化平安乡村建设,确保农村稳定安宁、和谐有序。六要坚持敢为人先,在深化农村改革上取得新进展。大力弘扬小岗精神,扎实做好二轮延包、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工作,不断破解乡村发展难题、增强乡村发展活力。

  会议指出,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汇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合力。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做到上下贯通、一抓到底,县委书记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三农”工作上,真正当好“一线总指挥”。要强化要素保障,健全多元投入机制,完善乡村人才振兴的政策举措,培养更多的发展引路人、产业带头人、政策明白人。要加强作风建设,树立正确政绩观,发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锚定目标、真抓实干,在做好服务群众、服务人才、服务企业、服务基层“四个服务”上取得实打实的成果,奋力建设高质高效的农业强省,为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谱写更加壮丽的安徽篇章作出“三农”更大贡献。

  会上,宿州市、阜阳市、亳州市、合肥市、寿县、六安市裕安区、无为市、黄山市黄山区、铜陵市义安区作了交流发言。会议以电视电话会议形式召开,各市、县(市、区)设分会场。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经济与法》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归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本网已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经济与法》。如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作品,请致电:17600944777。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经济与法)的稿件作品,均转载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互联网信息传递,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投稿邮箱:zgjjyfw@163.com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广告报价| 版权声明

Copyright©2010—2022 经济与法  www.zgjjyf.com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邮箱:zgjjyfw@163.com 《经济与法》版权所有,未经合法授权禁止复制、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京ICP备:12022782号-3  公安备案: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