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桌面下载| 邮箱登录| 论坛注册| 人员查询|
您的位置 首页 > 地方要闻 >正文

东光县税务局打好减税退税“组合拳”助力企业发展新引擎

发布时间:2022-04-15 来源:中国经济与法 作者:杜九升 周瑞霞 编辑:张琳

  本网河北讯(杜九升 周瑞霞)今年以来,面对严峻的疫情防控局面,河北省东光县税务局积极贯彻落实总局、河北省税务局的各项税惠政策,打好“减税退税组合拳”,释放企业发展新活力,助企发展快稳好。

  “减免缓税政策礼包”,释放小微企业新活力

  “今年的税收优惠政策越来越多,给企业的“红包”也越来越大。”4月13日上午,东光县惠利汽车配件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胜利高兴的对前去调研的税务干部说。

  前几天,该公司财务经理张建华在征纳沟通平台上收到“政策速递”,提示有一条适用公司的税收优惠政策。“我们获知公司作为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可以继续延缓缴纳2021年第四季度部分税费,延缓缴纳2022年第一季度、第二季度部分税费,仅这一项公司就缓缴税费24万元,为生产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张建华脸上充满喜悦的笑容。

  为确保企业更快享受到“减税退税”政策红利,东光县税务局按照总局“8+1+1+5”、省局“四个着力”工作要求,把宣传解读、组织实施组合式税收支持政策作为全局的“重头戏”,面向全县2467余户重点企业建立责任到人、包联到户、全流程跟踪服务机制,通过征纳沟通平台、短信、电子税务局将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推送给企业,方便纳税人缴费人第一时间享受最新的税费优惠政策。同时挑选精专税干,在线上线下同步开启小微企业、制造业企业等3条服务专线,聚焦新政变化、办税流程进行精准辅导,主动告知并为其办理税费缓缴,不断打通各个施策节点。今年1-3月份,累计为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办理税费缓缴1456户次,解决办税难题238条,发送政策提醒3000余条,推动多项优惠政策实现“一键办税”“自动办结”。

  “加计扣除再添力”,激励科技企业创新动能

  “进一步将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由1%降至0%、小型微利企业应纳税所得额100万元至300万元的部分减半再减半、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企业所得税加计扣除比例……”4月11日,东光县税务局税政二股业务骨干李海运在“税企交流群”里转发了最新的组合式减税降费政策,企业纷纷点赞称好。

  “我们是生产铁路器材的企业,请问享受那些优惠政策?”晚上9点多,东光县华煜铁路器材有限公司财务副总李信华在群里问道。不一会儿,税务干部迅速回复:“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从75%提高到100%”。李信华点赞说:“今年这项鼓励加大研发力度、增强创新智造信心的税收新政,为企业畅通创新路。”该公司连续两享受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大大减轻科技研发投入负担,荣获2021年度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称号,预计2022年该公司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将达50余万元。

  东光县税务局从“精细服务”上着手,在做准备、抓落地、优服务、提质效、防风险上再加力,努力架好“服务桥”。对所辖企业摸排筛查,第一时间确定符合政策企业名单,开展“一对一”政策推送和“点对点”辅导提醒,今年共开展“一对一”政策推送260人次,“点对点”辅导提醒109人次;铺设税收支持政策落实“高速路”,在办税大厅设置“留抵退税辅导专岗”,力求税费政策红利以最快速度直达市场主体,从享受相关税惠政策的提醒推送到最新政策的解读,再到在线帮办,纳税人缴费人足不出户即可“直达快享”税收优惠。

  “留抵退税直享快达”,助力盘活企业资金流

  “及时收到税务机关的退税,帮企业解决了大问题。”4月13日,东光县宏海包装机械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小李在收到东光县税务局办理的5万元小微企业增值税留抵退税后,轻松了许多。

  该公司是生产瓦楞纸箱包装的小微企业。今年由于受到疫情冲击,成品运输不畅,部分订单无法按期完成,公司遭遇“倒春寒”。东光县税务局工作人员通过系统后台提示得知,该公司符合增值税留抵退税条件,于是第一时间与企业对接,启动留抵退税快速响应机制,用了2个工作日就为企业成功办理留抵退税。公司经理毕书海说:“企业正在发展的关键期,直达快享的‘税务速度’让我们更加坚定了大干快上的信心和决心”。

  东光县税务部门通过梳理符合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条件的企业名单,进行精准宣传辅导,确保相关企业知悉,耐心引导纳税人以“非接触式”方式申请办理留抵退税。对于操作有困难的企业,通过下户进行“一对一”辅导,促进纳税人“知政策、会操作、能享受”,确保政策直达快享。同时,完善税费优惠政策快速反应机制,及时收集解决纳税人反映的问题,确保应享尽享。

  “税务部门有专人来上门指导,这样高效、细心的服务,不仅及时缓解了我们企业的资金压力,还让我们感受到了办税的便利,十分开心!”东光县新光纸箱包装有限公司的财务经理马奎龙开心地说。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经济与法》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归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本网已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经济与法》。如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作品,请致电:010-65776990。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经济与法)的稿件作品,均转载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互联网信息传递,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投稿邮箱:zgjjyfw@163.com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广告报价| 版权声明

Copyright©2010—2022 经济与法  www.zgjjyf.com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邮箱:zgjjyfw@163.com 《经济与法》版权所有,未经合法授权禁止复制、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京ICP备:12022782号-3  公安备案: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