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桌面下载| 邮箱登录| 论坛注册| 人员查询|
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报道 >正文

中国对美关税反制并非简单的“以牙还牙”,而是战略破局

发布时间:2025-04-08 来源:中国网 作者: 编辑:杨姗

  蔡彤娟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宏观研究部主任、研究员

  中美贸易战再度升级。在美国宣布对中国商品加征高额关税后,4月4日,中国迅速反制,宣布对所有自美国进口商品加征34%关税,并同步实施稀土出口管制和不可靠实体清单,形成“关税+科技”组合拳进行反制。这一强硬举措,标志着中美经贸博弈进入新阶段,其背后既有短期反制的战术考量,也有长期战略调整的意味。

  对美关税反制打击“单边霸凌”行为

  首先,维护国际贸易规则与国家尊严。美方此次违反世界贸易组织(WTO)规则的加征关税行为,是典型的“单边霸凌”行为。中国的反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关税法》等国内法,旨在表明中国捍卫多边贸易体系的立场。相较于2018年贸易战的差别化税率策略(5%—25%),此次统一的34%税率展现更强硬姿态,传递“以战止战”信号。

  其次,保护国内产业,缓冲外部冲击。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54%—66%的综合关税(叠加此前税率),严重冲击计算机电子、家具、服装纺织等对美依赖度超10%的行业。中国同步提高关税,可减缓出口企业压力,同时为国产替代争取时间。

  再次,增加谈判筹码,推动博弈平衡。2018年,中国曾通过打击美国大豆等农产品迫使美方回到谈判桌。此次中国无差别对美加税,既展示反制决心,也为后续谈判留出调整空间。商务部明确表示,反制是“不得已而为之”,目标仍是促使美方重返磋商。

  最后,加速国产替代,减少对美依赖。贸易战客观上推动中国在半导体、高端装备、稀土等领域的自主化进程。此次中国对钐、钆、铽、镝、镥、钪、钇等7类中重稀土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措施,凸显供应链关键地位。

  综合来看,中国此次关税反制并非简单的“以牙还牙”,而是精心准备的多维度战略行动,既考虑了短期利益平衡,也服务于长期发展目标。在全球化遭遇逆流背景下,中国政府通过强硬而精准的反制,向国内外传递了捍卫国家核心利益和发展权利的明确信号。

  34%税率标志中国反制策略显著升级

  此次关税反制最显著的特点是全面性与高税率的结合。不同于在2018—2019年贸易战中中国采取的差别化税率策略(当时对美商品分为25%、20%、10%和5%四档加征),也不同于2025年2月中国对美部分商品实施的15%或10%的针对性加税,本次反制对所有美国商品统一适用34%的高税率,且没有设置豁免类别。这种“一刀切”的做法,反映了中国政府对当前严峻贸易形势的判断及坚定的反制决心。

  与历史反制措施相比,此次34%的统一税率创下了中国对美关税报复的新高。在2018年中美贸易战初期,中国对美国大豆等农产品加征25%关税;2019年对约600亿美元美国商品分别加征25%、20%、10%或5%关税;2025年2月对煤炭、液化天然气加征15%关税,对原油、农业机械等加征10%关税。本次不仅将加征税率大幅提高到34%,覆盖范围也扩展至所有美国商品,标志着中国反制策略的显著升级。

  贸易战或成为产业结构优化契机

  根据招商宏观测算,34%关税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可控:GDP增速或拖累0.5个百分点,通胀上升0.1—0.3个百分点,青年失业率可能增加0.4个百分点。其传导机制为:“关税提高→进口商品涨价→抑制需求;出口受阻→企业减产→经济放缓”。但扩大内需和就业扶持政策可缓解部分冲击。

  从产业来看,加征关税对具体行业的影响呈现出分化趋势。出口方面,计算机电子(美进口占比超25%)、服装纺织、家具等对美依赖度高的行业首当其冲;进口方面,医疗设备、汽车(关税成本激增124%)、机械设备面临涨价压力,加速国产替代。

  此外,中美本轮贸易战或将进一步推动全球产业链重构趋势。美国企业可能加速向“友岸”“近岸”甚至本土转移产能,中国企业将进一步减少在半导体、高端装备等领域的对美技术依赖。

  尽管不可避免存在短期阵痛,但中国必将加快关键技术自主化进程,并通过市场多元化(出口向东盟、中东、拉美等地区转移)降低对美依赖,将贸易战转化为产业结构优化的契机。

  中美贸易的未来前景

  从短期来看,中美博弈升级将导致局部冲突加剧。美国可能扩大对华半导体、新能源制裁,中国或将有针对性地打击美国农产品、汽车等政治敏感度高的产业。

  从中长期来看,中美之间选择性“脱钩”与多元化并存。中美在高科技领域将加速“脱钩”,芯片、AI、量子计算的国产化率或从30%升至50%以上;因成本优势难以替代,中美之间一般消费品贸易仍将维系;中国将提高在东盟、中东、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的贸易份额,以多元化战略降低对美依赖。

  未来,仍有多个关键变量会决定中美贸易关系的走向。一是美国政治选举和利益集团博弈将影响关税政策持续性;二是中国内需扩大和市场多元化可降低对美依赖,政策对冲能缓解外部冲击;三是企业基于成本与效率考量会尽量减缓中美“脱钩”速度;四是欧盟、东盟等地区可能成为中美争夺的新战场。

  短期内,此次关税战将冲击中美双方经济,但中国会通过扩大内需市场、增强技术自主、贸易伙伴多元化等策略增强抗风险能力。未来,中美贸易或呈现“政冷经温”格局——安全领域对抗加深,但民用贸易仍将维系。最终结果取决于谁能承受更久的“经济消耗战”,而中国显然在战略耐力上占据更大优势。

  编审:高霈宁 蒋新宇 张艳玲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经济与法》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归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本网已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经济与法》。如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作品,请致电:010-65776990。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经济与法)的稿件作品,均转载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互联网信息传递,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投稿邮箱:zgjjyfw@163.com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广告报价| 版权声明

Copyright©2010—2022 经济与法  www.zgjjyf.com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邮箱:zgjjyfw@163.com 《经济与法》版权所有,未经合法授权禁止复制、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京ICP备:12022782号-3  公安备案: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