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桌面下载| 邮箱登录| 论坛注册| 人员查询|
您的位置 首页 > 乡村振兴 >正文

安徽黄山:茶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3-04-18 来源:新华网 作者:吴慧珺 栾若卉 编辑:许辉

  茶山遥望与天连,薄雾如纱罩翠田。春日时节,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历口镇,绵延起伏的茶山郁郁葱葱。

  祁门红茶是中国传统的红茶珍品。历口镇是祁门红茶发源地,也是核心产区。

  新茶上市正当时,位于历口镇的黄山市合一园茶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茶香弥漫,茶农谢德馨卸下一筐重10多斤的鲜叶。按照当天的定价,这一筐鲜叶可为谢德馨带来700多元的收入。“家里有20多亩茶园,一年仅茶叶收入就超3万元。”他说,过去山里闭塞,靠砍竹子谋生,现在祁门红茶闻名世界,自家的茶山价值翻番,成了致富的宝山。

  茶产业是皖南山区的农业主导产业,对山区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据统计,仅在总人口15000余人的历口镇,和谢德馨一样从事茶产业的就有5200余人。

  茶工正在炒制茶叶。新华社记者 吴慧珺 摄

  “虽然历口镇是祁门红茶的发源地及核心产区,但2019年仅有40多家茶厂,2022年底,当地电网升级改造后,历口镇的茶厂迅速增至170多家。”祁门红茶协会副会长许小辉说。

  许小辉口中的电网升级改造是2019年底安徽省启动的水电供区改革,将原水电供区电网资产和供电业务移交国家电网。据国网黄山供电公司党委书记彭坤介绍,2022年底,涉及安徽省皖南山区的祁门、休宁及大别山区的岳西等共6个县(市)的水电供区电网全部完成升级改造。

  一片茶叶带动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据祁门县祁红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耿其明介绍,祁门全县茶园总面积达19万亩,茶叶初制、精制厂家及经营主体有600余家。2022年茶叶产量7300吨,综合产值达55.2亿元,茶农人均茶叶收入约7000元。

  黄山市徽州区富溪乡是黄山毛峰的主产区,站在山腰远眺,高山茶园云雾缭绕,宛若仙境。

  位于黄山市徽州区富溪乡的一处高山生态茶园。新华社记者 吴慧珺 摄

  晚上7点,富溪乡老谢家茶茶厂灯火通明,机声隆隆。顺着半空中的传送带,茶叶被分批转移到自动化制茶工艺产线上。

  茶厂负责人谢四十站在生产线旁,不时捧起一把茶叶,通过闻香、抓捏等判断制茶火候。谢四十介绍,茶厂今年预计生产干茶10万斤,产值约3000万元,“忙的时候要做到天亮咯。”

  谢四十正在自动化制茶生产线上查看茶叶炒制情况。新华社记者 吴慧珺 摄

  据富溪乡党委委员汪雪松介绍,作为黄山毛峰主产区,富溪乡现有茶园1.8万亩,从事茶产业人员7230人,海拔400米以上的茶园占80%,现有茶企、茶叶合作社等超过80家。

  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富溪乡打出“茶旅融合”牌,助力乡村振兴。目前,富溪乡已建成高标准茶旅结合观光园6处、茶叶博物馆2家,打造精品茶旅线路2条。

  记者走进位于黄山市休宁县渭桥乡的黄山市碧云茶厂有机茶基地,桂花树、杨梅树等各类植物散布在茶园中。

  “间种桂花树可以改善茶园小气候、减少病虫害,提升茶叶质量和茶园效益。”茶厂负责人查维民介绍,目前茶园面积超800亩,预计今年可生产约3万斤干茶,已陆续收到不少订单。

  茶园里,只见20多名采茶工腰挂竹篓,穿梭在茶垄间采摘春茶。茶农吴菊仙清晨7点多就来到茶园,这样的采茶工作会持续到端午节前后。“一听说茶厂开工,我就赶来了,一个采茶季我能增收近6000元。”她说。

  茶农在碧云茶厂有机茶基地里采茶。新华社记者 栾若卉 摄

  查维民展示了茶园的物联网监测系统,在茶厂办公区的一块大屏幕上,实时显示茶园的气温、湿度、降雨量、土壤pH值等数据。“通过茶园里的传感器采集实时数据,可以实现智能化管控。”他说。

  而在渭桥乡乡长朱紫卫看来,“科技+绿色”才能让茶叶成致富“金叶”。“我们通过养山护山,打造绿水青山里的生态茶叶生产基地,提高茶叶附加值,带动茶农致富增收。”

  据介绍,渭桥乡2022年茶叶综合产值达2000余万元,茶产业带动全乡约1800人就业。(记者 吴慧珺 栾若卉)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经济与法》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归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本网已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经济与法》。如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作品,请致电:17600944777。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经济与法)的稿件作品,均转载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互联网信息传递,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投稿邮箱:zgjjyfw@163.com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广告报价| 版权声明

Copyright©2010—2022 经济与法  www.zgjjyf.com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邮箱:zgjjyfw@163.com 《经济与法》版权所有,未经合法授权禁止复制、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京ICP备:12022782号-3  公安备案: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