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桌面下载| 邮箱登录| 论坛注册| 人员查询|
您的位置 首页 > 乡村振兴 >正文

四川省广元市:龙珠岭上一亭绿

发布时间:2022-05-04 来源:中国经济与法 作者: 编辑:

  本网四川讯(庞国强 通讯员:余婷、王春华)

  神奇的龙珠岭上,有神奇的故事和传说,还有神奇的物种和仙草。

  龙珠岭位于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大巴山南麓、四川盆地北缘的苍溪谷。这里为川北淳邑,陆游曾有诗云:“最忆苍溪县,送客一亭绿。”山高八百余米,往北是海拔逾千米的九龙山、望天观,邻近有五凤山,嘉陵江的主要支流东河在不远处的山脚下盘旋回荡。日升日落之际,雨过天晴之后,自溪谷沟壑升腾缭绕的云雾,被来自嘉陵江的风吹向龙珠岭,龙身旋即隐没在云雾缥缈之间,止有龙口隐约可见。万丈悬崖之上,云雾升腾之间,龙口大张,凝眸睇视着前方山梁上圆润如珠的山包。山名曰“转转包”,神龙戏珠之灵动传神,尽在名儿里。龙珠岭之名亦如斯也。

  龙珠岭是座山,“一亭绿”是产自龙珠岭因杜诗而命名的有机茶。

  不是所有山都叫龙珠岭,也不是所有茶都叫“一亭绿”。

  “一亭绿”是有诗意的茶。绿是苍溪的名片,也是龙珠岭的底色,“一亭绿”的名字来源于唐风古韵。用嘉陵江的水泡上一盏“一亭绿”有机茶,细品之下,有诗意随茶香氤氲一起撩拔着你的神经。

  “一亭绿”是有“慧根”的茶。

  龙珠岭对面有山曰方山,线条笔直,如刀劈斧削。孙思邈在龙口垭修道之时,某天正冥思苦想道义而不得其解,出得山门,极目远眺,远处的方山在苍穹下给予了一代药王以智慧的启示,继而顿悟“智欲圆而行欲方”。是曰“见山悟道”,“药王洞天”附近至今还留有“智圆塔”“行方亭”旧址。龙珠岭及周围的群山是有灵性的山,钟灵毓秀,物华天宝,产自这里的“一亭绿”有机茶也定能启迪智慧,让人深度醒来,深度思考。

  “一亭绿”是真的有机茶。

  “一亭绿”产自云雾缭绕的龙珠岭,有丰富的有机肥资源。做“一亭绿”的王越董事长是重庆大学毕业的理工男,有着理工男特有的做事一板一眼的认真劲儿。龙珠岭上的各种野草,被收割来送进生物制肥车间,经发酵后制成有机肥,根据茶树的生长需要适时给予。除草杀虫也皆是人工。采茶环节自不待言,茶厂甚至还保留着手工制茶的环节和场地。常有茶叶和手作的爱好者,呼朋引伴,择一春和景明之丽日,自己去茶园采茶制作,体验指尖的劳作,品尝舌尖的滋味。

  “一亭绿”是有独特韵味的茶。

  初登龙珠岭时,花朝节刚过不久,漫山遍野的野蔷薇开得正盛,空气中充溢着嗡嗡的蜂鸣和野蔷薇馥郁的芬芳。一阵山风吹来,茶山四周松涛阵阵,嫩绿的松针间一族族或鹅黄或明黄或淡黄的“小火炬”随风摇曳,数万棵松树上的松花也开得正好呀!“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田间地头的芫花、蝴蝶花、山林里的野玫瑰,都在空气中、山风中攒着劲儿地散发着自己的体香,闪耀着自己曼妙的身姿,生怕被成片的茶园、松花及漫山遍野的野蔷薇抢了风头。

  在一天暖似一天的春阳里,在穿行于松涛茶园的春风中,在采茶姑娘的眼眸指间,茶与松花,与野蔷薇,与野玫瑰,与芫花蝴蝶花......早已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物质交换。“一亭绿”有机茶里,早已有了龙珠岭上松花的粉,野蔷薇的香,野玫瑰的野,芫花和蝴蝶花的“药”。

  这不由让我想到了艳冠金谷园的绿珠。传闻绿珠家乡的水井旁有古松环绕,每年春天松花盛开之时,松花粉随春风飘入井中,溶于水里。绿珠因饮用此水,姿容逾盛,直至艳绝金谷园,美名动天下。

  “一亭绿”是承载乡愁和希望的茶。

  养育“一亭绿”的龙珠岭上,有生生不息的山民和他们的信仰、乡愁和希望。

  交通不便的年代,龙珠岭上的山民们生计艰难,但民风淳朴。被大山养育、走出大山的孩子不会忘记那里的情形。家乡招商引资和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春风相继刮来,在外打拼的游子终于找到了回报家乡的契机。他想到了家乡山上小片的茶园和终年缭绕的云雾,果断回流资金,在西南大学农业、茶学专家的指导下开荒垦地,科学种茶,保护野生茶树,培育有机茶园。七年过去,茶厂已规模初成。

  乡邻们既是茶农,亦是粮农,根据时令季节安排茶厂的生产经营和自家的生产生活。既是闲暇之余的一种补充,又用双手为家庭增加了一笔不小的收入。他们不用再舍家弃子外出打工了,算是了了那个游子的夙愿。

  哦,“一亭绿”王越董事长的父亲即是当年动员乡邻募集资金修缮药王洞府的乡贤罗德林。几十年过去,父子俩终于在龙珠岭上完成了又一次接力。父亲牵头保护起了龙珠岭上已有的传奇,儿子则带着乡邻继续书写着龙珠岭的传奇。已有的传奇是“宁可架上药生尘,但愿世上人无病”,继写的传奇是乡村振兴的希望,是乡愁,是诗意,是慧根,是龙珠岭上一切美好事物的物质交换。

  “一亭绿”是一种有机茶。更是一种有故事、有情怀、有温度,能记得住乡愁和承载住乡愁的茶。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经济与法》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归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本网已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经济与法》。如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作品,请致电:17600944777。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经济与法)的稿件作品,均转载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互联网信息传递,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投稿邮箱:zgjjyfw@163.com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广告报价| 版权声明

Copyright©2010—2022 经济与法  www.zgjjyf.com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邮箱:zgjjyfw@163.com 《经济与法》版权所有,未经合法授权禁止复制、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京ICP备:12022782号-3  公安备案: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