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桌面下载| 邮箱登录| 论坛注册| 人员查询|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体教育 >正文

学习急救知识迎接世界红十字日

发布时间:2025-05-08 来源:新华网 作者: 编辑:陈洪

  5月7日,在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文化路小学,医务人员为学生讲解心肺复苏急救知识。

  世界红十字日将至,各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普及急救知识、提升应急救护能力。

  新华社发(孙中喆摄)

  5月7日,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红十字会联合民警、铁路工作人员以及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医护人员,在武昌站开展应急救护知识宣讲活动。

  世界红十字日将至,各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普及急救知识、提升应急救护能力。

  新华社发(赵军摄)

  5月7日,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红十字会讲师在青岛汾阳路小学指导学生学习救护包扎技能。

  世界红十字日将至,各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普及急救知识、提升应急救护能力。

  新华社发(张鹰摄)

  5月7日,在江苏省泰兴市济川街道张陈社区燕澜花园睦邻点,泰兴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传授创伤救护知识。

  世界红十字日将至,各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普及急救知识、提升应急救护能力。

  新华社发(顾继红摄)

  5月7日,在江苏省连云港市院前小学,连云港市连云区红十字会的志愿者为学生传授海姆立克急救法。

  世界红十字日将至,各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普及急救知识、提升应急救护能力。

  新华社发(王春摄)

  5月7日,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在湖南省永州市道县第四小学为学生们指导防溺水救援技能。

  世界红十字日将至,各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普及急救知识、提升应急救护能力。

  新华社发(蒋克青摄)

  5月7日,红十字会的志愿者在河北省遵化市第二中学为学生传授伤员包扎急救技能。

  世界红十字日将至,各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普及急救知识、提升应急救护能力。

  新华社发(刘满仓摄)

  5月7日,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张甸中心小学学生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学习心肺复苏急救技能。

  世界红十字日将至,各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普及急救知识、提升应急救护能力。

  新华社发(周社根摄)

  5月7日,在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店子镇中心小学,医务人员为学生传授救护包扎知识。

  世界红十字日将至,各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普及急救知识、提升应急救护能力。

  新华社发(李宗宪摄)

  5月7日,在山东省荣成市第二实验中学操场,志愿者为学生们传授心肺复苏急救技能。

  世界红十字日将至,各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普及急救知识、提升应急救护能力。

  新华社发(李信君摄)

  5月7日,在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仙女小学,学生在扬州市江都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学习心肺复苏急救技能(无人机照片)。

  世界红十字日将至,各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普及急救知识、提升应急救护能力。

  新华社发(任飞摄)

  5月7日,在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东马庄小学,丰润区蓝天救援队队员给学生讲解海姆立克急救法。

  世界红十字日将至,各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普及急救知识、提升应急救护能力。

  新华社发(朱大勇摄)

  5月7日,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红十字会志愿者为官路镇初中生培训防溺水急救知识。

  世界红十字日将至,各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普及急救知识、提升应急救护能力。

  新华社发(王华斌摄)

  5月7日,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举行的红十字应急救护大赛现场,选手在进行创伤包扎术比赛。

  世界红十字日将至,各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普及急救知识、提升应急救护能力。

  新华社发(刘洋摄)

  5月7日,在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桃花源小学,孩子们在红十字会志愿者的指导下学习应急救护知识。

  世界红十字日将至,各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普及急救知识、提升应急救护能力。

  新华社发(邱洪斌摄)

  5月7日,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乾元镇清溪小学,红十字会讲师指导学生使用救生圈施救落水者。

  世界红十字日将至,各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普及急救知识、提升应急救护能力。

  新华社发(倪立芳摄)

  5月7日,江苏省句容市红十字会志愿者在句容市文昌中学向学生讲解急救包扎知识。

  世界红十字日将至,各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普及急救知识、提升应急救护能力。

  新华社发(钟学满摄)

  5月7日,在四川省达州市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基地,医护人员向学生讲解急救知识和技能。

  世界红十字日将至,各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普及急救知识、提升应急救护能力。

  新华社发(邓良奎摄)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经济与法》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归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本网已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经济与法》。如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作品,请致电:010-65776990。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经济与法)的稿件作品,均转载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互联网信息传递,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投稿邮箱:zgjjyfw@163.com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广告报价| 版权声明

Copyright©2010—2022 经济与法  www.zgjjyf.com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邮箱:zgjjyfw@163.com 《经济与法》版权所有,未经合法授权禁止复制、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京ICP备:12022782号-3  公安备案: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