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内观看《思接千载:115件文物里的古代中国》图书及相关文创产品(5月13日摄)。
“5·18国际博物馆日”即将到来,中国国家博物馆打造的历史文化图书《思接千载:115件文物里的古代中国》开启线上预售。新书将于5月17日正式亮相。
该书从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出的众多文物中,遴选115件极具代表性的珍贵文物和350多件相关联文物,由拥有丰富讲解工作经验的国家博物馆社会教育专业人员编写,20余位知名学者论证审核,将文物考古与历史研究的前沿成果、主流观点,以娓娓道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给读者。
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观众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内排队购买文创产品(5月13日摄)。
“5·18国际博物馆日”即将到来,中国国家博物馆打造的历史文化图书《思接千载:115件文物里的古代中国》开启线上预售。新书将于5月17日正式亮相。
该书从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出的众多文物中,遴选115件极具代表性的珍贵文物和350多件相关联文物,由拥有丰富讲解工作经验的国家博物馆社会教育专业人员编写,20余位知名学者论证审核,将文物考古与历史研究的前沿成果、主流观点,以娓娓道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给读者。
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观众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内观看《思接千载:115件文物里的古代中国》图书及相关文创产品(5月13日摄)。
“5·18国际博物馆日”即将到来,中国国家博物馆打造的历史文化图书《思接千载:115件文物里的古代中国》开启线上预售。新书将于5月17日正式亮相。
该书从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出的众多文物中,遴选115件极具代表性的珍贵文物和350多件相关联文物,由拥有丰富讲解工作经验的国家博物馆社会教育专业人员编写,20余位知名学者论证审核,将文物考古与历史研究的前沿成果、主流观点,以娓娓道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给读者。
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这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内摆放的《思接千载:115件文物里的古代中国》图书及相关文创产品(5月13日摄)。
“5·18国际博物馆日”即将到来,中国国家博物馆打造的历史文化图书《思接千载:115件文物里的古代中国》开启线上预售。新书将于5月17日正式亮相。
该书从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出的众多文物中,遴选115件极具代表性的珍贵文物和350多件相关联文物,由拥有丰富讲解工作经验的国家博物馆社会教育专业人员编写,20余位知名学者论证审核,将文物考古与历史研究的前沿成果、主流观点,以娓娓道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给读者。
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观众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内翻看《思接千载:115件文物里的古代中国》图书及相关文创产品(5月13日摄)。
“5·18国际博物馆日”即将到来,中国国家博物馆打造的历史文化图书《思接千载:115件文物里的古代中国》开启线上预售。新书将于5月17日正式亮相。
该书从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出的众多文物中,遴选115件极具代表性的珍贵文物和350多件相关联文物,由拥有丰富讲解工作经验的国家博物馆社会教育专业人员编写,20余位知名学者论证审核,将文物考古与历史研究的前沿成果、主流观点,以娓娓道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给读者。
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这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内摆放的《思接千载:115件文物里的古代中国》图书及相关文创产品(5月13日摄)。
“5·18国际博物馆日”即将到来,中国国家博物馆打造的历史文化图书《思接千载:115件文物里的古代中国》开启线上预售。新书将于5月17日正式亮相。
该书从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出的众多文物中,遴选115件极具代表性的珍贵文物和350多件相关联文物,由拥有丰富讲解工作经验的国家博物馆社会教育专业人员编写,20余位知名学者论证审核,将文物考古与历史研究的前沿成果、主流观点,以娓娓道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给读者。
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这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内摆放的《思接千载:115件文物里的古代中国》图书模型(5月13日摄)。
“5·18国际博物馆日”即将到来,中国国家博物馆打造的历史文化图书《思接千载:115件文物里的古代中国》开启线上预售。新书将于5月17日正式亮相。
该书从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出的众多文物中,遴选115件极具代表性的珍贵文物和350多件相关联文物,由拥有丰富讲解工作经验的国家博物馆社会教育专业人员编写,20余位知名学者论证审核,将文物考古与历史研究的前沿成果、主流观点,以娓娓道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给读者。
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经济与法》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归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本网已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经济与法》。如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作品,请致电:010-65776990。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经济与法)的稿件作品,均转载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互联网信息传递,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投稿邮箱:zgjjyfw@163.com
热点阅读
Copyright©2010—2022 经济与法 www.zgjjyf.com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邮箱:zgjjyfw@163.com 《经济与法》版权所有,未经合法授权禁止复制、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京ICP备:12022782号-3 公安备案: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