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获悉,距今5万年前,青藏高原腹地已有人类居住。这是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青藏高原腹地首个史前洞穴遗址梅龙达普历时6年的最新考古发现,刷新了此前4万年前青藏高原腹地古人类生存的历史。
梅龙达普藏语意为“腰间的镜子”,这处洞穴遗址位于西藏阿里地区革吉县城南约30公里狮泉河上游左岸的石灰岩山体上,海拔4700米,是世界范围内海拔最高的超大型史前洞穴遗址。
梅龙达普遗址远景。(资料图片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提供)
2018年7月,联合考古队在旧石器考古调查中发现了这处遗址,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联合考古队在该遗址开展了连续正式考古发掘。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张晓凌介绍,该洞穴群由一字排开的三个独立洞穴组成,其中一号洞规模宏大,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目前一号和二号洞穴已出土旧石器时代至早期金属时代各类文化遗物逾万件,包括石制品、骨制品、陶片、青铜器、植物遗存等。一号洞壁还发现排列有序的竖条纹、人形轮廓以及太阳等以红色赭石绘制的岩画。发掘期间考古队还对遗址所处的革吉盆地进行了系统调查,现已发现大量旷野旧石器地点、洞穴、洞穴岩画遗存,显示以梅龙达普遗址为核心的遗址群代表了该区域长时期大规模的人类活动历史。
梅龙达普遗址发掘现场。(资料图片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提供)
“一期一号洞中后部堆积的系统测年工作正在进行中,初步的碳十四和光释光测年数据显示,该期遗存早于距今5.3万年;二期二号洞主文化层不晚于距今4.5万年;三期一号洞洞口主文化层距今4000-3000年,顶部层位距今1000年。”张晓凌说。
第一期遗存——石制品(上);第一期遗存——动物化石(下)。(资料图片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提供)
梅龙达普洞穴考古工作阶段性成果指出,一号和二号洞穴多期人类活动留下的文化遗存证明,古人在距今5万年就已在此生活,其间由于气候因素或洞穴坍塌等原因而离开,后期又再度居住。多期的文化遗存为探讨远古人群在极端高海拔环境中的生存能力与演化、徙居模式、社会组织形式等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材料。而距今5万年以前、距今4.5万年和距今4000-3000年等关键时段的文化遗存则为解决人类最早登上高原腹地、早期现代人扩散路线、动植物资源驯化利用等重大科学问题提供了关键性证据。(记者春拉)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经济与法》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归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本网已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经济与法》。如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作品,请致电:010-65776990。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经济与法)的稿件作品,均转载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互联网信息传递,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投稿邮箱:zgjjyfw@163.com
热点阅读
热点图文
Copyright©2010—2022 经济与法 www.zgjjyf.com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邮箱:zgjjyfw@163.com 《经济与法》版权所有,未经合法授权禁止复制、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京ICP备:12022782号-3 公安备案: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