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桌面下载| 邮箱登录| 论坛注册| 人员查询|
您的位置 首页 > 聚焦三农 >正文

中腐协:保障春耕春管用肥 认真做好腐植酸肥料生产和服务工作

发布时间:2024-02-21 来源:新华网 作者: 编辑:吕亚静

  当前,全国粮食主产区备春耕、田间管理正由南向北陆续展开。2月19日,中国腐植酸工业协会(简称:中腐协)发布《关于认真做好腐植酸肥料服务春耕生产的通知》,其中提到:保障春耕春管用肥,认真做好腐植酸肥料生产和服务工作是今年工作的首要任务。

  年初,一系列农业相关文件的陆续发布也将认真做好腐植酸肥料生产和服务工作提上日程。今年2月3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强调,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重中之重;2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做好2024年春耕及全年化肥保供稳价工作的通知》强调,化肥供应充足、价格基本稳定是粮食稳产增产的重要保障;2月19日,《农业农村部关于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工作部署的实施意见》强调,以粮食安全为重心,实施化肥减量增效行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中腐协方面表示,深入贯彻落实三个重要文件精神,直面春耕生产用肥,腐植酸肥料生产企业要开好局,起好步,供好肥,切实发挥腐植酸肥料多产粮、产好粮、养好地的作用,做好直面“双碳农业”基本功。中腐协将围绕以下七个方面展开工作:

  一、腐植酸肥料要做好直面“双碳农业”基本功

  工业制备的腐植酸营养效素是补充土壤碳库的最大资源库,它联土联肥联生态,是直面“双碳农业”的新质生产力。新时期,腐植酸肥料生产企业必须抓住发展机遇,以减肥增效为己任,以稳氮固碳减排为抓手,通过腐植酸营养效素与化学养分元素等农业投入品的深度融合,生产出具有低碳功能的腐植酸肥料,让腐植酸肥料的低碳效果体现在土壤上、肥料上、田园上,为开创“双碳农业”新局面做好基本功。

  二、提高腐植酸功能性肥料有效供给能力

  发展绿色农业对腐植酸肥料的需求不断增加。腐植酸肥料生产企业要利用自身优越条件,调整好腐植酸肥料原料和功能性产品的资源配置,切实提高腐植酸功能性肥料的生产能力,充分利用好公铁水路为肥料物流配送提供的便利条件,提高腐植酸功能性肥料的有效供给能力。

  三、深入农田一线做好腐植酸肥料指导服务

  腐植酸肥料虽好,但不是多多益善,必须根据土壤、作物、气候条件等科学应用。腐植酸肥料生产企业要安排专业人员,做好用肥跟踪指导和服务,深入田间地头,引导农民合理选择、正确使用腐植酸肥料专用产品,切实把腐植酸肥料专用产品的作用发挥到最优,实现农田综合效益最大化。

  四、进一步做好“腐植酸±化肥”的加减法

  “腐植酸±化肥”是持续推进化肥减量化的主力军。实施科学施肥增效行动,必须进一步做好“腐植酸±化肥”的加减法。腐植酸肥料生产企业要以“把化肥企业请进来,把腐植酸肥料搞上去”为着力点,既要在肥料产业变革中勇立潮头,做好腐植酸与化肥亲密融合的加法;又要敢于刀刃向内勇于自我革命,做好腐植酸肥料减量化肥的减法,推动腐植酸肥料产业内外兼修、砥砺前行。

  五、进一步扩大腐植酸肥料田间应用成果

  今年是国务院转发燃化部、农林部《关于积极试验、推广和发展腐植酸类肥料报告》的通知(国发〔1974〕110号)发布50周年,进一步扩大腐植酸肥料50年来的应用成果,对指导新时期腐植酸肥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尤为重要。对此,腐植酸肥料生产企业,要在各地农业农村管理部门的指导下,联合广大种植户,做好今年腐植酸肥料田间试验示范工作,不断细化强化腐植酸肥料田间应用成果,用实际行动为我国腐植酸肥料产业发展50周年献礼。

  六、建立腐植酸肥料田间应用大数据库

  建立腐植酸肥料田间应用大数据,是提高腐植酸肥料服务精准农业的必然要求。腐植酸肥料生产企业,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做好腐植酸肥料田间应用信息采集,包括土壤属性、作物生长、作物产量、作物品质、农田环境等,建立腐植酸肥料服务农田作物生产成果大数据库,通过大数据让“腐植酸肥料±”系列更加高效地服务农业现代化生产。

  七、严格遵守腐植酸肥料行业自律公约

  为了更好地服务我国农业生产,腐植酸肥料生产企业必须严格遵守《中国腐植酸肥料行业自律公约》《腐植酸基础产品生产行业保价稳市自律公约》,杜绝腐植酸肥料制假造假、哄抬价格、串通涨价等违法违规行为,自觉维护腐植酸肥料市场的健康发展。

  中腐协方面表示,希望腐植酸肥料人充分发挥自觉革命的责任担当,做好“腐植酸±化肥”的加减法,扎实推进“化肥减量化”,切实保障春耕生产腐植酸肥料的稳定生产、质量可靠和有效供给,把推动腐植酸肥料产业高质量发展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双碳农业”战略紧密结合起来,为夺取今年粮食大丰收作出更大贡献!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经济与法》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归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本网已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经济与法》。如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作品,请致电:17600944777。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经济与法)的稿件作品,均转载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互联网信息传递,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投稿邮箱:zgjjyfw@163.com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广告报价| 版权声明

Copyright©2010—2022 经济与法  www.zgjjyf.com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邮箱:zgjjyfw@163.com 《经济与法》版权所有,未经合法授权禁止复制、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京ICP备:12022782号-3  公安备案: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