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津南区双桥河镇小营盘村近日喜迎丰收。(受访者供图)
新华社天津10月23日电(记者刘惟真)天津市津南区双桥河镇小营盘村今年种植的1000余亩小站稻近日迎来丰收,收割机在稻浪中穿梭,新收的稻谷堆放在地上,阳光下满眼是璀璨的金黄。
村民苏女士早已搬离村庄,这两天特意回到村子,一次买了10盒新稻米。“走多远都惦记着这里的米香,除了自家吃,还准备送些给亲戚朋友。”她说。
正值秋收时节,不少人循着稻香来到这个小村庄。最近,联民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连敏干脆搭上小棚子,守在稻田旁,当起了小营盘村水稻的“代言人”。
“合作社今年种植了1000余亩水稻,亩产量在1200斤左右。”王连敏说,“今年年景好,收成也不错。”
小营盘村是全镇小站稻主要种植区之一,近年来,这里的水稻亩产量不断提升。
“水稻需要精心呵护,一靠好稻种,二靠好水养。”王连敏坐在新收的稻谷旁说,田地里正在收获的是以金稻919、津原U99等为主的优质小站稻。
天津市津南区双桥河镇小营盘村种植的水稻近日迎来丰收。新华社记者 刘惟真 摄
走在田间,阵阵稻香让人心旷神怡。“从前排水河里淤泥堆积、黑臭不堪,路过时总得捂着鼻子。”小营盘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金利说,2018年,天津划定了736平方公里绿色生态屏障区,持续整治取缔“散乱污”企业,深化黑臭水体治理。
如今,在小营盘村的田地里,消失多年的河蚌、白条鱼、小虾等重新出现在水渠中、河流里,养虾养蟹的村民也越来越多,充满野趣的生态画卷近在眼前。
夕阳渐沉、秋收仍酣,收割机的声音还在鸣响,一批新碾的稻米刚刚送进合作社。
“从前靠人力,每人每天只能收割一两亩地的水稻,常常累得直不起腰来。如今靠机器,每天能收割水稻50亩以上,赶在熟得正好的时候收完,保证稻米的口感。”王金利说,随着小站稻产量、质量实现“双提升”,全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比5年前有了很大提高。
“入春回暖后,我计划在更大范围内推广‘稻蟹混养’,相信明年的收成一定会更好。”王连敏说。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经济与法》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归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本网已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经济与法》。如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作品,请致电:010-65776990。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经济与法)的稿件作品,均转载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互联网信息传递,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投稿邮箱:zgjjyfw@163.com
热点阅读
热点图文
Copyright©2010—2022 经济与法 www.zgjjyf.com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邮箱:zgjjyfw@163.com 《经济与法》版权所有,未经合法授权禁止复制、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京ICP备:12022782号-3 公安备案: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