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国疫情多点散发,一些地方采取了比较严格的封控措施,是否需要囤粮的话题引发关注。实际上,消费者大可不必担心。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总体较好,国内粮食市场供应完全有保障,能确保重要时段粮食供应不脱销、不断档。
粮食稳产增收是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底气所在。今年以来,我国锚定粮食稳产增产的目标,全力以赴抓好粮食生产,目前粮食丰收已成定局,产量将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我国粮食库存充足,远高于国际粮食安全警戒线,成为市场“稳压器”。小麦和稻谷两大口粮品种占总库存超70%,稻谷年度结余300亿斤左右,小麦库存能满足一年半以上的消费需求。与以前粮食大多数储存于国有粮库相比,经过粮食收储市场化改革,粮食逐渐从国有粮库向社会粮库转移,社会储粮层次更丰富,抗风险能力持续增强。
近年来,中央储备规模稳中有增,结构布局不断优化,守底线、稳预期能力不断强化;地方储备规模增加,口粮比例保持较高水平,成品粮储备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政策性库存稻谷和小麦常年常时在国家粮食交易平台公开投放,今年以来已累计销售成交3400万吨,有效保障了市场供应。
确保粮食供应,还要有相应的加工流通能力和物流配送能力。我国粮食应急加工企业达5500多家,36个大中城市及市场易波动地区成品粮油库存保障能力都在20天以上。我国有强大的粮油加工能力,每天可以加工稻谷150万吨、小麦80万吨。我国粮油市场体系和配送、供应网络健全,能够迅速将米面油投放到终端消费市场。
我国人多地少,依靠自己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把饭碗牢牢端在了自己手上,但结构性短缺依然比较严重,需通过进口解决。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下,我国持续深化国际合作,不断增强全球粮食供应链管理能力,掌握进口的稳定性和主动权。(刘慧)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经济与法》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归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本网已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经济与法》。如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作品,请致电:010-65776990。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经济与法)的稿件作品,均转载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互联网信息传递,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投稿邮箱:zgjjyfw@163.com
热点阅读
热点图文
Copyright©2010—2022 经济与法 www.zgjjyf.com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邮箱:zgjjyfw@163.com 《经济与法》版权所有,未经合法授权禁止复制、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京ICP备:12022782号-3 公安备案: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