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桌面下载| 邮箱登录| 论坛注册| 人员查询|
您的位置 首页 > 经济观察 >正文

“土生金”的智商税别再交了

发布时间:2025-03-19 来源:中国网 作者:夏先清 周雨微 编辑:陈琳

  “土生金”“银行土发财”“代请银行土”……近期,一种名为“银行土”的商品在电商平台上被大量售卖。所谓“银行土”,就是从银行门口、附近绿化带或者银行大堂发财树花盆里取的泥土。目前,被媒体曝光后,各大电商平台已迅速下架了相关“银行土”商品。

  “银行土”现象并非孤立事件。从转运手机壳到化太岁锦囊再到星座运势预测,一些商家通过“商品—财富”的符号嫁接,将普通物品包装成连接财富运势的媒介,利用消费者财富焦虑牟利。对消费者而言,他们实际上是在进行情绪消费,买的是心理安慰和压力缓解。

  一个敢卖、一个愿买,有问题吗?有。首先就是虚假宣传。

  “银行土”与普通泥土毫无区别,既没有所谓的“财气分子”,也不可能有“改变磁场”的作用。何况一些商家售卖的所谓“银行土”,很可能并不来自银行或银行周围,而是路边随手挖的普通泥土。“银行土”的相关宣传和售卖已经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构成虚假宣传和消费欺诈。此外,一些商家以摆放“银行土”为由,还要求买家提供房屋格局、大门朝向等信息,这也会增加个人信息泄露风险。

  “银行土”乱象同时反映出情绪消费市场快速发展,而监管机制却相对滞后。

  作为一种新兴消费业态,情绪消费本质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精神需求,因其虚拟性和心理补偿性使得监管难度加大。监管机构需要加强对情绪消费市场的监督,明确合法与非法的边界,分清合理宣传和虚假宣传,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商家应加强自律,不以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

  电商平台作为“银行土”销售的主渠道,应严格审核,对涉及虚假宣传和诱导消费者的行为,及时依据平台规则采取限流、封禁账号等措施,制止不良商家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如果因平台监管不力造成不良影响,也应要求平台与商家共同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对消费者来说,面对工作生活中的压力,通过一些特定的形式来寻求安慰和释放焦虑,可以理解。但也要增强辨别能力,避免盲目跟风而掉入消费陷阱。否则焦虑没有缓解,反而上当受骗、损失更多。

  网友评论说得好:如果“银行土”真能生财,那么最先发财的应该是每天守着“银行土”的员工,而不是卖土的网店和挖土的博主。真正能让人发财的绝不是什么“银行土”,而是那一双双沾满泥土、努力奋斗的双手。(夏先清 周雨微)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经济与法》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归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本网已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经济与法》。如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作品,请致电:010-65776990。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经济与法)的稿件作品,均转载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互联网信息传递,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投稿邮箱:zgjjyfw@163.com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广告报价| 版权声明

Copyright©2010—2022 经济与法  www.zgjjyf.com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邮箱:zgjjyfw@163.com 《经济与法》版权所有,未经合法授权禁止复制、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京ICP备:12022782号-3  公安备案: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