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市东光县:河北绿源东光分公司什么时候成了执法单位了?低下你那高贵的头吧!张冠李戴错断业主暖气管道 你们还有理了?

发布时间:2024-12-24
来源:三农文化

  “张冠李戴”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认错了对象或弄错了事实‌。‌

  在河北省沧州市东光县河北绿源地热能开发有限公司东光分公司(以下简称:绿源东光分公司)就发生了一起 ‌“张冠李戴”的事件,绿源东光分公司工作人员强行断掉东兴北苑小区业主王女士家的供热管道,致使王女士家里多日没有供暖,等该业主发现家里地暖不热了进行检查的时候发现自家的供热管道被河北绿源东光分公司强行断开,而该业主早在11月1日已经全额缴纳了供暖费,为什么河北绿源东光分公司还要切断自己家的供热管道呢?

  后来该业主看到旁边张贴这一张“违法告知书”原来是同一小区7号楼同层同房号一个业主,2023年—2024年未交费,也没有在规定时间内按照“违法告知书”说明情况。绿源东光分公司一怒之下就断掉了王女士家里的供热管道。没想到造成了“张冠李戴”,弄错了。

  发现问题后王女士电话打给绿源东光分公司说明了情况,要求绿源东光分公司派人把断掉的供热管道恢复正常,结果绿源东光分公司工作人员十分的消极和怠慢,不肯及时上门服务,百般推诿,一会说上午来,一会说下午来,就是迟迟不来。天寒地冻,家里还有年迈的生病的老父亲(刚出院不久)家里急需供暖保养身体,无奈之下王女士的母亲顶着刺骨的寒风找到河北绿源东光分公司营业厅讨一个说法,寻求公道,面对年迈人老人的合理诉求,河北绿源东光分公司工作人员依然消极和怠慢,百般推脱迟迟不给恢复业主王女士家断开的供热管道,王女士母亲在东光分公司营业厅和绿源东光分公司工作人激烈的辩论以后,问题才得以解决。

  虽然问题解决了,但是河北绿源东光分公司至今没有一个人给王女士家一个说法,国有国法,家有家规,难道河北绿源东光分公司没有工作制度吗?没有惩戒制度吗?你们的工作人员在张贴“违法告知书”的时候没有电话通知人家业主吗?没有进行过核实业主信息吗?还有前来进行切断王女士家供热管道的工作人员也没有对业主的信息进行了解核实吗?一个偌大供热公司怎么能一错再错呢?贴错了“违法告知书”又错断了人家业主的供热管道,百般推脱不肯及时上门恢复供热,你们的良心过得去吗?

  还张贴“违法告知书”你们一个公司哪里来的执法权,有什么权利认定业主违法了呢?公司大了,连工作人员的脾气也大了,河北绿源东光分公司的高层领导们该管管你们的下属了,看看投诉你们的业主们还少吗?

  目前河北绿源东光分公司在本地属于独家经营,一支独大,相信如果有第二家供热公司的话大家一定去选择另一家。高层的领导们该醒醒了,莫让不合格的员工毁掉你们公司的形象,也期待你们能低下那高贵的头和业主说声对不起了,抱歉了------请原谅-------

  这起“张冠李戴”错断业主暖气管道的事件确实反映了河北绿源东光分公司在管理和服务上存在严重问题。业内人士及法律界人士是针对此事件的一些分析和建议:

  严格管理,避免错误:

  河北绿源东光分公司应加强对员工的管理和培训,确保员工具备足够的责任心和专业技能。在执行类似断暖等操作时,应严格按照流程进行,包括核实业主信息、与业主沟通等步骤,避免再次发生类似错误。

  提升服务意识,及时响应:

  公司应提高服务意识,当业主遇到问题时,应及时响应并积极解决。对于王女士家的情况,公司应迅速派人恢复供热,并对给业主带来的不便表示歉意。明确职责,避免滥用权力:

  公司应明确自身的职责范围,不应擅自认定业主违法或采取强制措施。张贴“违法告知书”等行为应慎重,确保在合法合规的范围内进行。加强与业主的沟通:

  公司应加强与业主的沟通,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及时了解业主的需求和反馈。在发生类似事件时,应主动与业主沟通,解释原因并寻求解决方案。接受监督,持续改进:

  公司应接受来自业主和社会的监督,对于投诉和建议应认真对待并及时改进。通过不断完善内部管理和服务流程,提升公司的整体服务水平和竞争力。向业主道歉并补偿:

  对于此次事件给王女士家带来的不便和损失,公司应向业主表示诚挚的歉意并给予适当的补偿。这不仅可以修复公司与业主之间的关系,还可以提升公司的社会形象和信誉度。

  综上所述,河北绿源东光分公司应认真反思此次事件中的不足,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改进。通过加强管理、提升服务意识、明确职责、加强与业主的沟通以及接受监督等方式,不断提升公司的整体服务水平和竞争力。同时,对于此次事件给业主带来的不便和损失,公司应表示诚挚的歉意并给予适当的补偿。

  来源:三农文化

责任编辑(陈琳)

经济与法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经济与法》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归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本网已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经济与法》。如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作品,请致电:010-65776990。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经济与法)的稿件作品,均转载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互联网信息传递,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投稿邮箱:zgjjyf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