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桌面下载| 邮箱登录| 论坛注册| 人员查询|
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报道 >正文

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扛牢党管武装政治责任

发布时间:2023-12-22 来源:中国经济与法 作者:马昕 编辑:张苹苹

  本网河南讯(庞国强/杜曙光) 12月18日上午,河南省新密市召开市委常委议军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落实河南省委、郑州市委相关会议精神,研究部署新时代加强党管武装工作,扎实推动全市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贡献力量。

  新密市委书记、市人武部党委第一书记陈春梅主持会议,对武装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要求全市各级各部门全面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聚力备战打仗,强化改革创新,深化军民融合,狠抓工作落实,切实找准武装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切入点和结合点,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同频共振。

  就如何持续提升新时代党管武装工作质效,推动新密市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再上新台阶,陈春梅强调,一要坚持聚焦中心服务备战打仗,继续弘扬党管武装优良传统,贯彻落实党管武装工作制度。要扛起党管武装责任,始终把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推动经济社会建设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协调发展。要紧扣强军兴军主题,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抓好国防动员各项任务落实。要增强应急应战本领,紧跟改革强军步伐,建立军地协调联络机制,构建平战结合、军地一体,与联合作战指挥有效衔接、与政府应急管理有效融入的国防动员指挥体系,提高联合指挥和支援保障能力。二要抓实练兵备战、强化军地协作,不断提升支援保障作战能力,大力提升国防动员能力。要强化备战打仗意识,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抓紧做好军事斗争国防动员准备。要狠抓战备训练,大力加强民兵队伍建设,抓实基地化轮训和常态值班备勤,以遂行多样化任务为契机,检验提升现实应对能力。要按照“党委统揽、政府主导、兵役机关主抓、各职能部门相互配合”总体要求,深挖高学历应征青年人才资源,紧紧围绕提升兵役征集“五率”,为部队持续输送高质量兵员。三要大力弘扬双拥共建优良传统,推动军民融合、军地联动,持续巩固军政军民团结。要切实形成党政军统筹统抓、各部门协同协作、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新格局,持续推进军民融合发展。要做实做细拥军优属工作,继续抓好军转干部安置、随军家属就业、军人子女入学等工作,不断加强退役军人管理服务,巩固深化军政军民关系。驻地官兵要把加强自身建设与服务地方发展结合起来,积极承担急难险重任务,真正在抢险救灾、维稳处突、文明创建、基层治理等工作中发挥作用,在保一方平安、护一方稳定中练兵强兵用兵,做到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

  会上,新密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张治怀领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精神,新密市委常委、市人武部上校政委马昕传达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在郑州警备区调研和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安伟在郑州市委常委议军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市人武部上校部长樊传文对2023年度新密市武装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专题汇报。

  今年以来,新密市人武部在郑州警备区党委和新密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始终锚定一流人武部建设目标,坚持聚焦中心、备战强能、创新发展,年度各项工作稳中有进、持续加强,全面建设持续向上向好发展。在民兵“十四五”中期检验评估、新域新质力量建设等方面表现突出,受到上级充分肯定。他们大力抓好军事机关基础训练,人武部现役军官、文职在郑州警备区年度军事素质考核中优良率100%;加强与地方部门建立应急力量联动机制和军地情报共享会商制度,积极组织军地联演联训,进一步提高应急抢险能力;严格选拔培训139名教官,圆满完成全市高中(中专)和高校18000余名新生的军训任务;持续开展为立功受奖官兵家庭送喜报和走访慰问现役军人家属活动,积极协调解决涉军维权问题,在社会上形成了浓厚的拥军氛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本年度投入帮扶资金20万元,支持结对帮扶的大隗镇窑沟村产业振兴项目;人武部政委马昕到全市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和中小学校广泛开展国防教育和道德讲堂20余场,有效提升了干部群众和师生的国防观念和思想觉悟。

  供稿:河南省新密市人民武装部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经济与法》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归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本网已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经济与法》。如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作品,请致电:17600944777。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经济与法)的稿件作品,均转载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互联网信息传递,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投稿邮箱:zgjjyfw@163.com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广告报价| 版权声明

Copyright©2010—2022 经济与法  www.zgjjyf.com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邮箱:zgjjyfw@163.com 《经济与法》版权所有,未经合法授权禁止复制、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京ICP备:12022782号-3  公安备案: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