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税务总局11日消息,为确保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实施的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落准落好,北京、天津等地税务部门根据税收大数据分析线索,依法查处了8起骗取增值税留抵退税案件。分别是:
北京市税务局第四稽查局依法查处一起骗取留抵退税案件
近期,北京市税务局第四稽查局根据税收大数据分析线索,依法查处了北京中宏顺发商贸有限公司骗取增值税留抵退税案件。
经查,该公司通过隐匿销售收入、减少销项税额、进行虚假申报等手段,骗取留抵退税10.14万元,北京市税务局第四稽查局依法追缴该公司骗取的留抵退税款,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相关规定,拟处1倍罚款。
天津市税务局稽查局依法查处一起骗取留抵退税案件
近期,天津市税务局稽查局根据税收大数据分析线索,依法查处了天津某钢管贸易有限公司骗取增值税留抵退税案件。
经查,该公司通过取得虚开的增值税专用发票虚增进项税款、进行虚假申报等手段,骗取留抵退税5.41万元。天津市税务局稽查局依法追缴该公司骗取的留抵退税款,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相关规定,拟处1倍罚款。目前,税务部门已将该案虚开线索移送公安机关。
河北省沧州市税务部门依法查处一起骗取留抵退税案件
近期,河北省沧州市税务局稽查局根据税收大数据分析线索,依法查处了南皮县振宇机电有限责任公司骗取增值税留抵退税案件。
经查,该公司通过未按规定转出进项税额、进行虚假申报等手段,骗取留抵退税11.8万元。沧州市税务局稽查局依法追缴该公司骗取的留抵退税款,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相关规定,拟处1倍罚款。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税务部门依法查处一起骗取留抵退税案件
近期,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税务局稽查局根据税收大数据分析线索,依法查处了呼伦贝尔市泰森建筑材料销售有限公司骗取增值税留抵退税案件。
经查,该公司通过隐匿销售收入、减少销项税额、进行虚假申报等手段,骗取留抵退税14.17万元。呼伦贝尔市税务局稽查局依法追缴该企业骗取的留抵退税款,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相关规定,拟处1倍罚款。
浙江省舟山市税务部门依法查处一起骗取留抵退税案件
近期,浙江省舟山市税务局稽查局根据税收大数据分析线索,依法查处了浙江高科石油化工有限公司骗取增值税留抵退税案件。
经查,该公司通过隐匿销售收入、减少销项税额、进行虚假申报等手段,骗取留抵退税82.47万元。舟山市税务局稽查局依法追缴该公司骗取的留抵退税款,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相关规定,拟处1倍罚款。
安徽省蚌埠市税务部门依法查处一起骗取留抵退税案件
近期,安徽省蚌埠市税务局第一稽查局根据税收大数据分析线索,依法查处了蚌埠名人体育用品有限公司骗取增值税留抵退税案件。
经查,该公司通过隐匿销售收入、减少销项税额、进行虚假申报等手段,骗取留抵退税10.01万元。蚌埠市税务局第一稽查局依法追缴该公司骗取的留抵退税款,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相关规定,拟处1倍罚款。
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税务部门依法查处一起骗取留抵退税案件
近期,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税务局稽查局根据税收大数据分析线索,依法查处了平潭综合实验区安海船务有限公司骗取增值税留抵退税案件。
经查,该公司通过隐匿销售收入、减少销项税额、进行虚假申报等手段,骗取留抵退税71.34万元。平潭综合实验区税务局稽查局依法追缴该公司骗取的留抵退税款,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相关规定,拟处1倍罚款。
河南省商丘市税务局第三稽查局依法查处一起骗取留抵退税案件
近期,河南省商丘市税务局第三稽查局根据税收大数据分析线索,依法查处了商丘市商舟置业有限公司骗取增值税留抵退税案件。
经查,该公司通过编造虚假增值税申报数据、减少销项税额、进行虚假申报等手段,骗取留抵退税22.7万元。商丘市税务局第三稽查局依法追缴该公司骗取的留抵退税款,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相关规定,拟处1倍罚款。
下一步,税务部门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税务总局、公安部、最高人民检察院、海关总署、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六部门联合打击骗取增值税留抵退税工作推进会精神,进一步发挥六部门联合打击机制作用,把打击骗取留抵退税作为当前常态化打击工作的重中之重,聚焦团伙式、跨区域、虚开发票虚增进项骗取留抵退税等违法犯罪行为,以零容忍的态度坚决予以打击,形成打击骗取留抵退税的压倒性态势,护航留抵退税政策落准落好。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经济与法》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归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本网已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经济与法》。如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作品,请致电:010-65776990。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经济与法)的稿件作品,均转载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互联网信息传递,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投稿邮箱:zgjjyfw@163.com
热点阅读
热点图文
Copyright©2010—2022 经济与法 www.zgjjyf.com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邮箱:zgjjyfw@163.com 《经济与法》版权所有,未经合法授权禁止复制、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京ICP备:12022782号-3 公安备案: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