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下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关于从严抓好疫情防控工作有关情况新闻发布会。
有记者提问,中国的“动态清零”政策是成功的,但是最近各地疫情防控措施有可能极度限制中国的制造业和消费,跟境外的交流也不太方便,外资企业很担忧。“动态清零”政策今年上半年会不会有所改变?
对此,国家卫健委副主任王贺胜作出了回应。
坚持“动态清零”
是我国当前务必守住的疫情防线
王贺胜表示,“动态清零”是在“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防控总策略的前提下,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防控做法,就是要。立足抓早抓小抓基础,提升疫情防范和早发现的能力,快速及早地发现感染者和疫情,做到发现一起扑灭一起,切断传播链,使感染者的数量得到清零。
“动态清零”的目标是追求以最低的社会成本,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住疫情。快速反应的“快速”就体现在快速发现、快速处置、快速阻断。“精准”就体现在疫情防控的流调排查、隔离管控、社区防控、临床救治等全链条的各个环节。“动态清零”的核心是快速反应、精准防控。
不能一概将经济所受影响
归结于防控策略和防控措施
王贺胜说,我国的防控实践较好地平衡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全球唯一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这应该说是来之不易的成绩。事实证明,新冠疫情防控的“中国经验”保障了我国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他说,实际上,新冠疫情对全球各国经济社会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不同的防控策略和措施,对减少和控制这些负面影响存在着差别。在分析经济影响或者防控成本的时候,应该区分哪些影响是疫情本身造成的,哪些是经济发展本身的变化,哪些是疫情防控策略和措施所引起的,不能一概将经济所受的影响归结于防控策略和防控措施。
其次,在评价防控成本和效果的时候,应该从科学上看,一般应该说有四个评价维度。,也就是说花费了多少成本,减少了多少感染、多少重症、多少死亡。党和政府的防控理念就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我国的总感染人数、发病人数、重症人数和死亡人数都是非常少的,这说明,我国的防控成本效果比是高的。,即控制和扑灭疫情的速度。我国的防控工作基本上都在1-2个最长潜伏期内快速处置、快速扑灭疫情,这说明成本效率比是高的。,也就是通过动态清零、精准防控,我国保证了绝大多数地区、绝大多数民众正常的生产生活,减少了因疫情带来的不便,乃至心理等健康问题。这说明,在牺牲极少一部分人的正常活动和控制极少一部分区域流动的情况下,换取的是最广大地区和民众的正常生产生活。,也就是防控成本所带来的经济收益,这方面,关键是要算大账、算动态账。如果仅按疫情发生地、按疫情发生时的成本来算成本效益,是不全面、也不客观的,应该将全国作为一个整体,算大的经济账、大的社会账、大的民生账。
一是防控成本和防控效果
二是成本效率
三是成本效用
四是成本效益
事实证明,“动态清零”做法符合中国国情,符合科学规律,路子是对的,效果是好的。,应该说,任何防控措施都会有一定的代价,但同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相比,这些代价都是值得的。尽管“动态清零”的防控措施会对部分地区的生产生活带来一些影响,但这些影响是短期的、范围是有限的。
中国的抗疫实践表明,坚持“动态清零”是我们14亿多人口大国当前务必守住的疫情防线,是对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最好的践行,也是对国际抗疫的最大的贡献。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经济与法》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归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本网已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经济与法》。如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作品,请致电:010-65776990。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经济与法)的稿件作品,均转载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互联网信息传递,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投稿邮箱:zgjjyfw@163.com
热点阅读
热点图文
Copyright©2010—2022 经济与法 www.zgjjyf.com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邮箱:zgjjyfw@163.com 《经济与法》版权所有,未经合法授权禁止复制、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京ICP备:12022782号-3 公安备案: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