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桌面下载| 邮箱登录| 论坛注册| 人员查询|
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报道 >正文

千里寻亲终团圆•民有所呼警有所应

发布时间:2021-10-28 来源:神州网•财经时讯 作者:东光县公安局城区派出所 编辑:李红艳

  本网河北讯(文/图 楚国举)河北省东光县公安局城区派出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践行东光公安为民服务的初心,以实际行动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

  2021年10月14日下午,东光县公安局城区派出所张炳银所长接到了一个来自吉林长春历先生的求助电话,历先生一直在寻找其失散多年的姐姐,此前他也在当地报警寻求过帮助,但一直没有打探到姐姐的消息,无奈之下他才找到张炳银所长寻求帮助。接到求助后,张炳银所长立即添加这名历先生的微信,在核实其身份后张炳银所长通过微信向历先生详细的了解其姐姐失散的具体细节,可历先生仅仅知道其姐姐因当年家中生活困难,父母为让全家人能活下去,无奈之下在1989年从吉林省榆树市恩育乡抱给东光县一名董姓男子抚养了,现父母年岁已高,经常因想念这个女儿彻夜流泪。得知此消息后,张炳银所长立即安排民警找到董姓男子的村干部了解董姓男子的详细情况,但在民警与这名董姓男子联系的时候,该人似乎有很大的顾虑,不愿与民警沟通,甚至一度刻意回避民警。为打消男子的顾虑,城区派出所特地成立了一支“寻亲小组”,并将刚办理退休的老民警周荣军叫回所里,通过发挥老民警“人头熟”的优势,周荣军带领“寻亲小组”多次到其家中对其不厌其烦的做思想疏导工作,并通过疏导董姓男子的亲属对其灌输亲情血浓于水的道理,经过派出所民警长时间的感化,董姓男子这才从嘴中向其儿子小董说出了当年抱养的这么小女孩被其交到了东光县找王镇王撅村一名郝姓人家抚养,当小董告知民警这一情况后,“寻亲小组”又连夜马不停蹄的赶到找王镇王撅村寻找这户郝姓人家。几经查找已至深夜,换来的却是这户郝姓男主人在早年前不幸出车祸去世了,遗孀早已改嫁不知到何处的消息,刚有眉目的线索再次中断,历先生的寻亲路仿佛再回起点,再加上所内其他工作繁忙,城区派出所“寻亲小组”的成员们不免产生了停止继续寻找下去的念头。张炳银所长看出了“寻亲小组”的畏难情绪,他将民警叫到办公室对大家说“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思想不只是一句口号,更应植入我们民警心中,而且现在开展的“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不正是应该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吗?!”重打锣另开张,张炳银所长的一番话让城区派出所“寻亲小组”们坚定了继续寻找下去的决心,既然找不到遗孀改嫁到何处,那我们就寻找这户郝姓人家的其他大家族成员。天刚蒙蒙亮,城区派出所“寻亲小组”便再次来到找王镇王撅村,为提高效率,“寻亲小组”各自为战,兵分多路到该村郝姓人家分别进行入户座谈,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座谈,该村一名年长老人告知民警,在郝姓男主人去世后,郝家的三名子女交给了其兄长抚养,其中就有这名历先生寻找的姐姐,现其姐姐嫁到找王镇肖庄村,但不在该村居住,已随丈夫到天津市定居,这名女子叫“郝小花”(化名)。得知这一消息后,“寻亲小组”斗志昂扬的赶回单位向所长张炳银同志作了汇报。无巧不成书,通过户籍系统查询,找王镇王撅村有两名女性都叫“郝小花”(化名),且年龄相当,“寻亲小组”又犯难了,到底哪一个才是历先生的姐姐呢?张炳银所长认为虽已失散多年,但DNA却改变不了,不如让历先生本人通过面貌辨认一下。

  10月23日周六,历先生在吉林省长春市赶到了东光县城区派出所,张炳银所长安排所内户籍员放弃节假日,来所内调出这两名“郝小花”(化名)人员情况让历先生来辨认,刚刚调出照片,历先生便指着其中一人照片激动的说“是她!是她!这个是我姐!”随后历先生便拿出手机翻出他另外姐姐的照片给民警看,民警见到照片都惊讶了,简直是一模一样,就像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一样!随即,民警与这名“郝小花”(化名)取得联系,“郝小花”(化名)得知这件事后表示其现在天津市生活,现因疫情原因无法返回东光,民警先将历先生的联系方式告诉“郝小花”(化名),姐弟二人自行联系。民警赶紧提醒历先生向家中的父母报声团圆,电话那头传来老两口抽泣的声音“孩子终于找到了,我们盼了32年了,真的不知道怎么感谢你们,真的太谢谢了,谢谢你们河北民警了,太谢谢了……”。

  当天下午,历先生特地送来“情系群众 为民排忧,服务周到 温暖如家”的锦旗以表感谢。时间改变了命运,却改变不了血浓于水的亲情,无尽的岁月和广袤的空间,也阻隔不了血脉亲情的流淌和交融。一千二百公里,是吉林长春到河北东光的距离;32年岁月,是分离后再一次相聚的时间跨度,这场跨越32年的寻亲路最终在河北东光公安的热心帮助下圆满地画上了句号。

  供稿单位:河北省东光县公安局城区派出所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经济与法》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归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本网已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经济与法》。如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作品,请致电:010-65776990。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经济与法)的稿件作品,均转载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互联网信息传递,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投稿邮箱:zgjjyfw@163.com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广告报价| 版权声明

Copyright©2010—2022 经济与法  www.zgjjyf.com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邮箱:zgjjyfw@163.com 《经济与法》版权所有,未经合法授权禁止复制、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京ICP备:12022782号-3  公安备案: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