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豆志永)无极县司法局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构建“四级调解四站配合”多元化解大调解格局,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维护基层社会和谐稳定“第一道防线”作用,助力人民调解提质增效。
一、构建“四级联动”大调解格局,促进矛盾纠纷化解多元化
无极县司法局坚持把农村乡贤组织、村“两委”调解组织、行政调解组织和诉调对接组织作为矛盾化解的有力载体。打造“四级联动”大调解格局,即第一级是乡贤调解。通过村“乡贤议事会”,将村内的致富能人、文化骨干、老党员、老干部等有德行、有威望的人吸纳进民调组织,激活乡贤资源、凝聚乡贤智慧、汇集乡贤力量,充分发挥乡贤在乡村治理体系中的优势作用,积极开展包括家庭关系、宅基纠纷、事故赔偿等在内的各类纠纷调解工作。第二级村级调解。侧重村“两委”人员在村级事务中的协调作用,充分发挥村两委人员多数兼职调委会人员的优势,围绕涉及集体利益和村级事务的事项,及时排查各类矛盾纠纷,掌握辖区内各种不安定因素。主要是针对涉及村内事务的矛盾纠纷,主动与纠纷当事人联系沟通,做好教育疏导,防止矛盾激化。第三级是行政调解。将涉及行政问题的矛盾纠纷,结合纠纷发生地乡镇党委、政府和相关行政单位,将此类纠纷作为关注重点,引导乡镇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根据职责权限,依照法律法规和政策,运用行政手段,促使双方当事人谅解。第四级是诉调对接。结合县法院对涉法涉诉的民事案件和刑事自诉案件,借助基层法庭、司法所、综治中心等平台,着力在诉前、庭前和案件执行等环节及时介入,充分运用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相结合的方式协调各方利益诉求,最大程度规避诉讼风险,降低诉讼成本,推动矛盾纠纷及时化解。
二、打造“四站配合”大协调模式,做到矛盾排调化解规范化
无极县司法局针对矛盾纠纷新情况、新规律,根据排查调处的特点和过程,依次设立四站:即为民服务第一站、化解矛盾第二站、排忧解难第三站、解决疑难问题第四站。对乡村干部、人民调解员摸排发现或当事人咨询的问题,从第一站开始入手解决,对已解决的问题进行回访、归档,对未解决的问题直接进入下一站进行解决,直至问题解决为止。第一站在村内调委会设置矛盾纠纷排调接待站。由村调解委员会受理,把群众身边的矛盾化解在“家门口”。主要作用是加强事前防范,提高村级对问题的预见和处置能力。第二站设在村委会。村主要干部、村调委会及乡镇包村干部负责接待,现场进行调解,群策群力,发挥整体作战优势,努力把问题解决在村或事发地。第三站设在乡镇调解组织,针对一些矛盾双方不在同村的矛盾纠纷,及时召开矛盾纠纷分析会。分析案件的来龙去脉,根据不同类型的矛盾纠纷制定“四定”方案(包案领导、责任人、解决方案及解决时限),交由包案领导及相关职能站所及时办理、限时办结,努力把问题解决在村或事发地。切切实实地帮助农民群众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把可能发生的苗头消除在萌芽状态。第四站设在乡镇政府,由乡镇司法所牵头组织,针对一些跨乡涉县直部门的矛盾纠纷以及涉法涉诉案件,及时召开矛盾纠纷现场办公会。集中解决“疑难杂症”,邀请县直有关部门、村“两委”干部、纠纷当事人,由乡镇主要领导亲自出面,召集基层法庭、司法所、派出所、综治中心等平台负责人现场办公,现场解决问题。乡镇领导干部带头包案化解事项,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做到群众诉求有地方,群众来访有接待,群众意愿有人知晓,群众事情有人管。
三、坚持“四级四站”大协作,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成效显著
无极县司法局将“四级”调解方式和“四站式”平台有机结合起来,将坚定的原则性和高度的灵活性相统一,建立符合无极县实际、具有鲜明特色的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子。一是化解矛盾纠纷实现多元化。以抓细抓小为工作触角,为调解工作精细化、规范化落实奠定了机制基础,使调解工作与农村“网格化”管理相结合,“一格多能”作用更加全面。民稳家安氛围逐渐形成,乡村形成共建共有、共享共治格局,人民群众归属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二是矛盾纠纷化解坚实有力。将矛盾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引导群众互谅互让、平等协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从而融洽了群众关系,做到了矛盾化解不出村、问题解决在街巷。三是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政治优势得到有效延伸,党组织代表进企入户,走访群众,拉近距离,增进感情,展示了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密切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今年以来通过“四级调解四站配合”模式摸排矛盾纠纷1127起,成功化解1112起,调解率达到100%,成功率98.6%,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多元调解新格局。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经济与法》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归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本网已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经济与法》。如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作品,请致电:010-65776990。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经济与法)的稿件作品,均转载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互联网信息传递,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投稿邮箱:zgjjyfw@163.com
热点阅读
热点图文
Copyright©2010—2022 经济与法 www.zgjjyf.com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邮箱:zgjjyfw@163.com 《经济与法》版权所有,未经合法授权禁止复制、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京ICP备:12022782号-3 公安备案: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