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桌面下载| 邮箱登录| 论坛注册| 人员查询|
您的位置 首页 > 【魅力中国】 >正文

镜头连中外 | 楚雄彝绣“秀”巴黎

发布时间:2024-10-28 来源:新华网 作者: 编辑:陈琳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左图为2019年2月19日拍摄的一名年轻女孩在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县直苴村参加赛装节(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右图为2024年9月26日拍摄的模特在法国巴黎举行的中国楚雄非遗服饰时装展上展示时装(新华社记者 高静 摄)。

  传统韵味邂逅时尚风潮,民族瑰宝闪耀国际舞台。近日,来自中国云南的楚雄彝族服饰非遗时装展在法国巴黎举行,这项有着1700多年历史的国家级非遗再次亮相国际主流的时装舞台。

  当天共有35套楚雄非遗时装由中外模特穿着展示。这些服饰以现代设计理念与剪裁方式,突显楚雄彝族服饰传统的非遗特色,牢牢锁住围绕T台百余名受邀观众的目光。

  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同时也是中法文化旅游年。2024巴黎时装周·中国楚雄非遗服饰时装展是庆祝中法建交6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此次参展的彝族服饰作品由非遗传承人、艺术院校服装设计师等共同设计制作,将传统文化与当代审美、民族特色与国际潮流巧妙融合。

  楚雄彝族服饰有着1700多年的历史,是彝族人民引以为傲的“指尖艺术”、“心灵花朵”。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彝族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以图案丰富、色彩浓烈、设计精美闻名。彝族服饰于2014年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代代的彝家女子把落枝的喜鹊、绽放的山花、飞舞的蝴蝶,以及真挚浓烈的情感、对美好生活的憧憬,绣在布上,缝在衣上。如今,彝绣已经以其独特的魅力走向世界舞台,从上海到纽约,从米兰到巴黎,彝绣成为了中国民族文化的一张璀璨名片。

  新华社发

  9月26日,模特在法国巴黎举行的中国楚雄非遗服饰时装展上展示时装。

  新华社记者 高静 摄

  9月26日,模特在法国巴黎举行的中国楚雄非遗服饰时装展上展示时装。

  新华社记者 高静 摄

  9月26日,模特在法国巴黎举行的中国楚雄非遗服饰时装展上展示时装。

  新华社记者 高静 摄

  9月26日,模特在法国巴黎举行的中国楚雄非遗服饰时装展上展示时装。

  新华社记者 高静 摄

  9月26日,模特在法国巴黎举行的中国楚雄非遗服饰时装展上展示时装。

  新华社记者 高静 摄

  9月26日,模特在法国巴黎举行的中国楚雄非遗服饰时装展上展示时装。

  新华社记者 高静 摄

  8月27日,在昆明一处摄影棚内,模特身穿将赴巴黎参展的彝绣服饰拍摄定妆照。

  新华社记者 陈欣波 摄

  8月27日,在昆明一处摄影棚内,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系教师范佳展示一件将赴巴黎参展的彝绣服装。范佳是参展彝族服饰作品的设计师之一。

  新华社记者 陈欣波 摄

  8月27日,在昆明一处摄影棚内,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系教师范佳(右)和同事打理彝绣服饰。范佳是赴巴黎参展彝族服饰作品的设计师之一。

  新华社记者 王静颐 摄

  8月27日,在昆明一处摄影棚内,一名穿着参展服饰的模特(左)拍摄定妆照前整理头饰。

  新华社记者 王静颐 摄

  8月27日,在昆明一处服装制作工作室内,一名工作人员制作参展彝绣服饰。

  新华社记者 陈欣波 摄

  9月7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彝族服饰州级代表性传承人卢洁莹(右)在自己云南楚雄的工作室内向访客介绍彝绣服饰。卢洁莹是赴巴黎参展彝族服饰作品的设计师之一。

  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9月7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彝族服饰州级代表性传承人卢洁莹在自己云南楚雄的工作室内制作绣品。卢洁莹是赴巴黎参展彝族服饰作品的设计师之一。

  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9月7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彝族服饰州级代表性传承人卢洁莹在自己云南楚雄的工作室内查看彝绣服饰。卢洁莹是赴巴黎参展彝族服饰作品的设计师之一。

  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经济与法》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归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本网已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经济与法》。如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作品,请致电:010-65776990。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经济与法)的稿件作品,均转载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互联网信息传递,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投稿邮箱:zgjjyfw@163.com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广告报价| 版权声明

Copyright©2010—2022 经济与法  www.zgjjyf.com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邮箱:zgjjyfw@163.com 《经济与法》版权所有,未经合法授权禁止复制、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京ICP备:12022782号-3  公安备案: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