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发布典型民事案例
回应司法热点,加强人格权保护(法治聚焦)
2021年,全国法院受理一审人格权纠纷案件192675件,同比增长19.2%,反映出人民群众维护人格权的司法需求不断增强。
安装人脸识别装置监测住宅周边是否侵害邻居隐私权?父母离婚后一方擅自变更子女的姓名该怎么处理?微信群里“说坏话”到何种程度构成名誉侵权?……对这些现实中常出现的涉及侵害人格权的热点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民法典颁布后人格权司法保护典型民事案例予以释明,充分发挥司法裁判的教育、评价、指引、示范功能。
此次发布的9个典型案例包括:未成年人姓名变更维权案,养女墓碑刻名维权案,网络竞价排名侵害名称权案,“AI陪伴”软件侵害人格权案,知名艺人甲某肖像权、姓名权纠纷案,债务人诉金融机构名誉侵权案,物业公司诉业主名誉侵权案,人脸识别装置侵害邻居隐私案,非法买卖个人信息民事公益诉讼案。
在物业公司诉业主名誉侵权案中,原告某物业公司为某小区提供物业管理服务,被告吴某、案外人徐某系该小区业主。2020年12月11日,徐某在业主微信群内发了15秒的短视频,并在群内发表“修理小区大门,动用房屋维修金,你们大家签了字,同意了吗?”的言论,被告吴某接着发表“物业没钱修?太黑心了”等类似言论。
江西省吉安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作为小区业主,在业主微信群内围绕专项维修资金的申领、使用等不规范情形对原告某物业公司所作的负面评价,措辞虽有不严谨之处,但未超过必要的限度,不足以产生某物业公司社会评价降低的损害后果。同时法院认为,业主在行使监督权利时应当理性表达质疑、陈述观点。本案明确业主为维护自身权益对监督事项所作负面评价未超出必要限度的,不构成对物业公司的名誉侵权,依法合理划分了法人、非法人组织人格权的享有与公民行为自由的边界。
在人脸识别装置侵害邻居隐私权案中,原、被告系同一小区前后楼栋的邻居,两家最近距离不足20米。在小区已有安防监控设施的基础上,被告为随时监测住宅周边,在其入户门上安装一款采用人脸识别技术、可自动拍摄视频并存储的可视门铃,位置正对原告等前栋楼多家住户的卧室和阳台。
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虽是在自有空间内安装可视门铃,但设备拍摄的范围超出其自有领域,摄入了原告的住宅。法院支持了原告要求被告拆除可视门铃的诉讼请求,而对其赔礼道歉及赔偿损失的请求未予支持。(记者 倪弋)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经济与法》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归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本网已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经济与法》。如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作品,请致电:010-65776990。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经济与法)的稿件作品,均转载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互联网信息传递,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投稿邮箱:zgjjyfw@163.com
热点阅读
热点图文
Copyright©2010—2022 经济与法 www.zgjjyf.com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邮箱:zgjjyfw@163.com 《经济与法》版权所有,未经合法授权禁止复制、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京ICP备:12022782号-3 公安备案: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