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桌面下载| 邮箱登录| 论坛注册| 人员查询|
您的位置 首页 > 经济观察 >正文

纾解压力唤财政新招 专家建言增发特别国债

发布时间:2022-05-12 来源:新华网 作者: 编辑:刘铮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适时研究推出增量政策工具成为各方共识。专家认为,在落实新一轮税费支持政策的基础上,当前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可考虑动用储备政策工具,比如,近期被讨论较多的特别国债,其可用于全面加强基建、抗击疫情、助企纾困、保障民生、恢复消费等方面。

  财政政策加码有必要

  当前,稳的要求更显迫切。在专家看来,积极财政政策正在加力加速,但仍有进一步加码的必要性。而考虑到财政减收与增支并行,收支平衡难度加大,可能需动用增量工具加以平衡。

  “一方面,3月以来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加之实施大规模留抵退税政策、延长部分税收优惠政策执行期限,财政收入增长料进一步放缓,同时土地市场继续调整,地方政府实际可支配财力受限。另一方面,抗疫和纾困支出规模上升,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的收支平衡压力较大。”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说。

  中泰证券首席固收分析师周岳认为,为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下半年的“担子”会更重,需保持一定的财政支出和基建投资强度。由于今年财政发力节奏前置,同时受土地市场调整、疫情冲击、减税降费等因素影响,地方政府财政收支平衡难度加大,需要有效手段补充地方财力,保证支出强度。

  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13842亿元,同比下降25.6%,与预算报告设定的全年增长0.6%的目标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一季度,虽然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了8.6%的增长,但从3月开始出现增速下滑势头。

  专家热议增发特别国债

  在财政面临减收增支的情况下,专家认为,除上缴国企结存利润、调入结转结余资金外,可考虑通过增发特别国债、调增预算赤字等方式扩大财力空间。

  “我国在特定历史时期为满足特定目的发行过三类特别类型债券,起到积极作用。相比直接提高预算赤字率,发行特别国债的方式更加灵活,且在2020年已有先例,在当前疫情反复的背景下,操作性可能更强。”周岳说。

  国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熊园表示,今年有约9500亿元特别国债到期,加上常态化防疫支出增加、土地财政收入下降,年内发行特别国债的必要性上升,在操作上完全可行。

  “如果增发特别国债,预计会达到万亿元规模。”华泰证券首席固收分析师张继强认为,可从保持GDP增速和预算收入两个目标推测增发特别国债规模:从对冲疫情造成的GDP损失来看,应增发特别国债不少于6000亿元,还需为应对不确定性留出一定冗余;从财力缺口来看,预计全年财政收入可能低于预算目标1万亿元以上。

  罗志恒建议,应尽快发行2万亿元特别国债。他测算,全年基建投资增速要达到10%,需投入增量财政资金2.4万亿元。

  可主要用于提振基建

  机构推测,今年若增发特别国债,可能主要用于提振基建投资。此外,在抗疫纾困、保障民生等领域,特别国债也大有可为。

  罗志恒认为,可考虑增发特别国债,专项用于支持基建、抗疫纾困、发放补贴三大任务,维护经济社会稳定。预计基建、抗疫、保民生三项将新增财政支出3.7万亿元。其中,抗疫、保民生支出更显刚性,涉及资金1.36万亿元。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认为,特别国债资金可重点用于支持基建,以发挥基建拉动投资、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

  关于发行方式,明明表示,可采取定向与公开发行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对于今年到期的特别国债,可继续以定向发行为主,新增特别国债可考虑以公开方式或面向商业银行发行。

  在罗志恒看来,特别国债的发行需要货币政策予以配合。“参考特别国债发行历史,除公开发行方式外,可考虑向国有商业银行分期定向发行,央行通过降准释放流动性给予配合,商业银行可通过抵押特别国债向央行再贷款。”他说。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经济与法》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归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本网已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经济与法》。如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作品,请致电:010-65776990。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经济与法)的稿件作品,均转载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互联网信息传递,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投稿邮箱:zgjjyfw@163.com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广告报价| 版权声明

Copyright©2010—2022 经济与法  www.zgjjyf.com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邮箱:zgjjyfw@163.com 《经济与法》版权所有,未经合法授权禁止复制、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京ICP备:12022782号-3  公安备案: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