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桌面下载| 邮箱登录| 论坛注册| 人员查询|
您的位置 首页 > 交通 >正文

山东夏粮再获丰收总产、单产双创历史新高

发布时间:2021-08-06 来源:中国食品报 作者: 编辑:李红艳

  山东省一直把粮食生产作为头等大事,2020年该省粮食总产达到1089.4亿斤,连续7年稳定在千亿斤以上。近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办的新闻发布会透露,今年以来,该省克服低温冻害、“倒春寒”、大风冰雹、小麦条锈病等不利因素影响,夏粮再获丰收,总产、单产双创历史新高,获得农业农村部通报表扬。

  从面积来看,全省夏粮面积5993.2万亩,比上年增加90.13万亩,增长1.5%;其中小麦播种面积5991.05万亩,比上年增加89.4万亩,增长1.5%。从总产来看,全省夏粮总产量527.44亿斤,比上年增加13.6亿斤,增长2.6%;其中小麦总产量527.33亿斤,增加13.56亿斤,增长2.6%。从单产来看,全省夏粮单产440.03公斤/亩,比上年增加4.8公斤/亩,增长1.1%;其中小麦单产440.1公斤/亩,比上年增加4.82公斤/亩,增长1.1%。

  据介绍,围绕夏粮生产,该省重点抓了四方面工作。一是压实党政同责,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生产能力稳中有升。围绕“抓夏粮、保全年”,持续强化粮食安全责任制和粮食生产稳定度考核,严格落实党政同责要求,逐级压实责任,将国家安排给山东省的12440万亩粮食播种面积任务细化分解到市,逐级落实到县、镇、村,落实到地块。全面推行耕地保护“田长制”,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耕地保护责任全覆盖,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针对夏粮生产,省里成立粮食生产工作专班,建立帮包联系机制,在4—5月份小麦产量形成的关键期,及时组织专家巡回指导各地抓好综合措施落实。同时,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性工程,聚焦省里划定的粮食生产功能区,优先安排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截至7月底,全省今年已新建高标准农田542万亩,占年度任务量的83%,完成率居全国前列,预计年底全省高标准农田将达到6767万亩,进一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二是落实扶持政策,确保“两个积极性”充分调动。不断加大粮食生产政策扶持力度,密切跟踪国家政策导向,充分调动农民种粮、地方政府抓粮“两个积极性”。在调动地方政府抓粮积极性方面,2020年全省有99个国家级产粮大县获得中央财政奖励18.25亿元,平度、齐河、曹县、郓城等4个超级产粮大县额外获奖5900万元;省财政另外拿出4000万元对粮食播种面积稳定的9个设区市给予了奖励。今年,在中央加大产粮大县奖励力度的基础上,省级继续安排专项资金对完成全年粮食播种面积任务的设区市给予奖励。产粮大县小麦、玉米、稻谷三大主粮作物保险县级配套资金全部由省财政承担,切实减轻基层财政压力,充分调动了地方抓粮积极性。在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方面,依据小麦种植面积,通过“一卡通”直接把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发放到户,今年已累计发放77.78亿元;近期,按照中央部署,又对实际种粮农民落实一次性补贴15.35亿元。同时,不断加大农业保险保障强度,全省三大主粮作物投保率超过75%,进一步分散了种植风险,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三是强化技术支撑,确保夏粮生产提质减损。依托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平台,抓好良种和关键技术推广,组织专家指导农户科学运筹肥水、防治灾害,充分挖掘了小麦增产潜力。全省小麦良种覆盖率达98%、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99.6%、配方施肥覆盖率90%,统一供种达2482万亩、宽幅精播3666万亩、播后镇压4550万亩,各项指标均比上年有所增加或提高。坚持“减损就是增产、降耗就是增收”的理念,科学组织调度“三夏”农机生产作业,广泛开展小麦机收减损比武大赛,随机抽查地块平均机收损失率只有0.97%,低于2%的作业质量标准。

  四是抓好防灾减灾,确保“三夏”农业生产平稳安全。今年年初,分作物细化制定了防灾减灾应急预案,通过强化监测预报预警、关键农时24小时值班值守等举措,落实落细防灾减灾各项措施,确保夏收夏播压茬进行。全力抓好小麦病虫害防治,积极开展“虫口夺粮”和“奋战100天夺夏粮丰收”行动。针对草地贪夜蛾,积极推进黄淮海阻截带建设,构筑起严密的监控阻截网络;针对小麦条锈病防控,省市县党政“一把手”亲自动员、亲自部署,累计投入资金6.07亿元、人力200多万人次、防控机械220万台套,小麦条锈病防控取得全面胜利,总体实现了安全平稳度夏。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经济与法》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归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本网已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经济与法》。如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作品,请致电:17600944777。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经济与法)的稿件作品,均转载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互联网信息传递,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投稿邮箱:zgjjyfw@163.com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广告报价| 版权声明

Copyright©2010—2022 经济与法  www.zgjjyf.com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邮箱:zgjjyfw@163.com 《经济与法》版权所有,未经合法授权禁止复制、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京ICP备:12022782号-3  公安备案: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358号